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662|回复: 0

【迦葉尊者】头陀第一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4-11-17 15:17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摩訶迦葉
摩訶迦葉,又被稱為大迦葉、摩訶迦葉波、迦葉、迦葉波,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被稱為頭陀第一。在釋迦牟尼入滅後,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,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。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。
其姓為迦葉波。原為印度古仙人之名,意為大龜,因為此仙人身上放光,能掩蓋其他光芒,因此又有光波、飲光的意思。後成為其氏族之姓。在佛陀弟子中,有多位成員也姓迦葉,如迦葉三兄弟、十力迦葉。因他年紀最長,以及為表示尊崇,所以冠上摩訶(意為大)的頭銜,稱他為大迦葉,以作為區別。
其名為畢鉢羅,或譯畢鉢波羅延、梯毘犁。本為樹名,其父母在樹下祈願後出生,因此以樹為名。
生於摩揭陀國王舍城,其家境富裕。父名迦毘羅,母名檀那,其妻名為婆陀。一說生於摩揭陀國尼拘律城,其父名尼拘律。可能出身跋耆族。
大迦葉生於摩羯陀國王舍城近郊的一個婆羅門村名大港村(Mahātittha),其父名迦必拉(Kapila), 其母名Sumanadevi, 他的原名是Pipphali。其父擁有十六個村落, 如同一個小王國。後來於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三個月皈依,成為釋迦佛的弟子,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,為佛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。
須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門第化緣,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,不願意再讓窮人花費;而大迦葉卻反其道而行,向窮人化緣,因大迦葉想要賜與貧家累積善業的機會。釋迦佛對這兩者都加以駁斥,認為化緣、布施皆應隨緣,不應該特選布施。
大迦葉人格清廉,深受佛陀信賴;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。大眾部的增一阿含經說大迦葉也曾經自言,即使佛陀沒有出世,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為辟支佛。但上座部巴利經沒此說法。
佛陀入滅後,成為佛教教團領導者,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。大迦葉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,包括佛索水而不與。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,數落阿難種種過失,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。終於在結集前半夜,阿難開悟證果,進入窟內,參與結集。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,開始誦出: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。」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,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,為之感動萬分。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,大迦葉始入雞足山入定,以待彌勒佛出世,方行涅槃。而迦葉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,被稱為「頭陀第一」;又因至今傳誦不絕的公案《拈花微笑》,被中國禪宗尊為西天第一代祖師。
在漢傳佛教中,大迦葉與阿難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,隨侍釋迦牟尼佛,並與佛一同接受供養。而在藏傳佛教中,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目犍連與舍利弗較多。
在《法華經》中,大迦葉被佛陀授記將來無量世後成佛,佛號是光明如來。
【迦葉尊者】
迦葉尊者,在禪宗的寺院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,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兩旁有兩大弟子隨侍,佛陀的左邊是年長的摩訶迦葉尊者,佛陀的右邊是年輕的阿難尊者;迦葉尊者的塑像常常拱拳,而阿難尊者是合掌,既然是佛陀的弟子,佛門的禮儀應該都是合掌才對啊,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?這是緣於塑兩位尊者像開始的時候,必須找相關的資料,在迦葉尊者的資料中,他在入佛門之前,也曾經是修行人。
他出生在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,摩訶娑羅陀村婆羅門種,婆羅門種姓一個富有的家庭當中;婆羅門我們都知道是印度四大種姓之首,婆羅門教的家庭中的子女,從小的時候差不多八歲開始,他就要學四吠陀,也就是婆羅門的經典,裡面包括有祭祀、書畫、算術、文學以及禮儀占卜、兵法軍陣、咒術醫方、藝能技術、天文、氣象、音樂歌舞等等,他要能成為一個多才多藝,很有本領修養的一個統御領導大眾的人才,而迦葉尊者他資質很高,對於所學無不精通,而且從小他就異於常人。表現出來呢?他喜歡離群獨處,對於物質的欲望非常淡薄。
長大之後,他對交女朋友的興趣缺缺,他的父母強迫他成婚,他便隨手指著家裡一個由黃金打造的美女的藝術像說:「除非找一個像這樣的真人,否則我就不結婚。」他本來是要來難倒他的父母,沒有想到他父母卻認真的派人到處去尋訪,這個天下女子縱然再美,那有金色呢?但是就偏偏找到一個和塑像一模一樣的美女,這也是一位婆羅門富豪之家的女兒,稱得上是門當戶對,所以就很順利完成這一椿婚事。誰知道?這位絕世美女也是一位熱衷於修行的人,於是兩人非常高興發現彼此之間的志同道合,所以他們兩人就約定做了名義上的夫妻,直到迦葉尊者的父母去世了,迦葉尊者才如願以償能夠出家修行辦道;而他的妻子不久也跟著成為佛門的修行人了。
迦葉尊者宿根深厚,據說出家後第八天,他於佛陀為他開示的四聖諦、八正道的方法,他就證得了阿羅漢果。於是他就把他的妻子接來出家,成為了比丘尼,而且不久也證到了阿羅漢果。迦葉尊者投入佛門之後,更全心全意履踐道行,他專門致力於苦行的修養,比方守著三衣一缽,不蓄多餘的衣物,穿糞掃衣。所謂糞掃衣,就是撿墳墓上死人的衣服,或是別人丟掉的不要的一些衣布,洗乾淨之後呢,一塊一塊把它裁截下來,當三衣穿舊了,有破損的時候就把這個破布一塊一塊補上去,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種補衲衣,由於常常穿在身上,又沒多餘的衣服換,所以時日一久衣服就非常的髒,有沾上了污垢,所以就叫糞掃衣。
行苦行的人通常叫頭陀行者,禪門裡面禪行者致力於明心見性,參禪悟道之前都要經過這種頭陀行,來體驗生命的內涵以及觸發自我的一種成長。他們都是抖擻著精神去實行精進辦道,除了乞食和穿糞掃衣之外,另外好像日中一食或是節量食;食的時候,還要施食於眾生。比方他不能夠完全吃飽,還要留一份食物;他要分成三份,一份留給飢餓的人,一份還要普施水、陸、空的眾生。他要常常露地而坐,還要住在墳塚間、墳墓邊;還要在樹下做思惟,常觀思惟;還要夜不倒單,常坐不臥等等…,這都是苦行的內涵。
而迦葉尊者呢?當他托缽乞食的時候,他偏好專門向貧窮的人去托缽,憐憫他們而給予他們種福田的機會,所以迦葉尊者是佛陀的弟子當中,是以「苦行第一」而聞名的。
佛陀有一次在說法的時候,望著迦葉尊者遠遠的蓬頭垢面走過來,還勸他說:「你年紀這麼大,可以不必再行苦行了,不必再過於操勞疲累!」沒想到迦葉尊者,竟對佛陀說:「我是以頭陀為樂,在這種我不為衣愁、不為食憂當中,我沒有得失計較當中,我感覺到無比的清涼、清淨、解脫的一種安樂。」那麼,佛陀聽了迦葉尊者,打從心中說出他由衷心底的禪悅法喜的話之後,也就不再勉強他了,就跟他說:「那你就過你的日子吧!」而私下對其他的弟子們說:「將來我的正法,不是毀於天魔外道,而是毀於僧團中間的墮落和腐化。如果要僧團鞏固,正法能夠久住,一定要像迦葉尊者一樣,心性上過這種嚴肅不放逸的生活。」所以佛陀對於迦葉尊者是非常讚許的。
※姓氏大龜,名畢缽羅
「摩訶」也是有「大、多、勝」三種意思。摩訶迦葉,就是「大迦葉」。「迦葉」是梵語,翻譯為「大龜氏」。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呢?言其他祖上在修道時,看見一隻大龜,揹負著一個圖,他祖先就依照這個圖來修道,所以就以大龜作為姓氏。
摩訶迦葉,又有一個名字,叫「畢缽羅」。畢缽羅,是樹名。為什麼以樹為名?因為他父母親沒有兒子,於是向大畢缽羅樹的樹神來祈禱求兒子:「樹神啊,你給我一個兒子吧!」所以就得個兒子。
身有金光,能隱日月
摩訶迦葉,又有一個名字,叫「飲光氏」,又叫「光波」;飲,是「喝」;光,是「光明」。怎麼叫「飲光」呢?言其他身上有一種光明,是紫金光色,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,可以吞沒一切的光,把其他的光明都遮蓋住了,猶如把其他的光給飲了一樣。無論是燈光、日光、月光、星光……,一遇著大迦葉尊者這種金色的光,都顯不出它們的光了,就都變成黑暗,沒有光了。好像電燈有五百度的光,迦葉到了這個地方,五百度的光就不亮了,他這個身上的光超過五百度以上,到一千度、二千度,把這個五百度的光就給喝了。所以這一點,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知道的,不要以為說迦葉不喝水而喝光,這是一種錯誤的。
佛像裝金,感有身光
這位尊者,怎麼他身上會有光明呢?這說起,也有一個公案。在過去毗婆尸佛滅度之後,有一座破廟,不但頹壞,連塔也傾倒了,佛像就像在露營似的風吹雨打,身上的金也都沒有了。這個佛像,也不知道誰給他戴上了這麼一頂草編的斗笠來遮著雨。
這時有個窮女人,一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,發了慈悲心:「這佛在這兒被雨淋風吹,這怎麼可以呢?我一定要給佛造個廟,一定要給這尊佛裝金!」佛身上的金都脫落了,她想給佛像再鋪金,但這要很多錢的。
這窮女人雖然發了這種心願,可是她有一種堅固的真心,於是各處向人家化緣要飯。「有志者事竟成」,她每天所化來的錢就買金子,大約要了十幾年的飯,也就積蓄了很多金子,大約修廟也夠了,給佛舖金也夠了。她就請了一個冶金師,叫這個造金子的工匠,把金子給化了,給佛好貼金。
這冶金師一看她有那麼多金子,說:「喔!你這麼窮的一個人,怎麼能得這麼多金子呢?」她說:「我以前看到佛像的金都脫落了,就發心去要飯化緣,要了十多年飯,積存了這麼多金子。」這麼一講,冶金師見到這女人這麼樣誠心,他也發了心,說:「現在,妳補修廟宇,給佛安裝金身,這功德是很大的。可是,這功德不要妳自己做,我們兩個人兩份做好了──妳出金子,我出工,我也不要錢了。」其實這金匠就是看這個女人一片赤誠,便對她有一種好感,生了愛心了;所以他就說,他要兩份做這功德,不要她一份做。
把佛像身上鋪金裝好了,廟也蓋好了,這冶金師就向這個女人求婚了:「妳心地太好了!我這一生沒有遇到比妳再好的女人了!我本來想獨身的,現在我遇到妳這麼一位知音,你可不可以同我結婚呢?」這個女人一想:「哦!他心地也不錯,我請他來給佛裝金,他只要一半的工錢。這個男子的心地不錯!」答應了,兩個人就結婚了。
因為給佛像裝金、整理佛像功德的緣故,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都有紫金光色,相貌也非常圓滿。他們兩個人發願,生生世世都作夫婦,但是生生世世都要一起修道,弘揚佛法。
金色頭陀,最能修苦
摩訶迦葉尊者就是當時的那位冶金匠,這個窮女人就是紫金光比丘尼;由於給佛裝金的緣故,兩個人身上都放金光的。
在今生,迦葉生到摩竭提國的一個很富有家庭裡,富可敵國,摩竭提國的國王又拜他做師父。迦葉一出生,身上也就有金光;等到二十歲時,他的父母親就要給他定親結婚,他說:「我一定要找著女人這個身上有金光的,我才和她結婚;如果我找不著,就不結婚。」以後果然在另外一個國家,就遇著一個女人身有紫磨金色的光,所以他們兩個結婚了。
結婚後,就一起修道。修什麼道呢?以前這迦葉是個外道,什麼外道呢?事火外道,專門修火的功夫,供養火,向火來叩拜。之後,覺得世間都是變化無常,不究竟的,於是和他太太就約定要修道。等到摩訶迦葉一百二十歲那時候,才遇著佛,又一起出家,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。在今生,迦葉出家作比丘,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,叫紫金光比丘尼。
跟佛出家修道,兩個人證羅漢果之後,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婦。他們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,是修道的;生生世世都要修道,都要皈依三寶、出家了道的。他們雖然是夫婦,但只有夫婦之名,而沒有夫婦之實;這有什麼證明呢?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都有金光,如果實實在在是夫婦的話,他們都不會有金光的!雖然鋪佛金,但是他們所行所做,若不保持他本有的這種功德,就不會有光明。所以,你不要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,愈做愈遠,做到地獄裏去了!要修道才可以!
迦葉尊者跟佛出家修道之後,專行苦行頭陀。在佛的弟子裏,是年紀最長的;可是他雖然年紀這麼長,愈老愈有精神、愈有力量,什麼事情都苦幹,最吃得苦、最受得苦、最能修苦行,所以迦葉尊者是「頭陀第一」。「頭陀」是梵語,翻譯為「抖擻」,就是抖擻精神,打起精神來,勇猛精進。打起精神,就是要你不怕苦、不怕難,愈苦愈來幹,愈苦愈去做去,像迦葉祖師那麼樣;你看!迦葉祖師那麼老了,還是行頭陀行。
頭陀行門,圓滿梵行
頭陀行,有十二種。這十二種頭陀行,是住持佛法的一種表現。若有人行頭陀行,佛法就久住世間;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,佛法就該滅亡了。十二種頭陀行都是什麼呢?就是所穿的衣服有兩種,食的方面有五種,住的有五種。
(一)著糞掃衣。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,就把它丟到垃圾裏邊;出家人把這種的衣服揀回來,洗乾淨了,做成衣服來穿,這叫「糞掃衣」。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好處可就大了!
第一,令你沒有貪心,沒有一種好好的心。穿上這種衣服,旁人一看:「啊!這個老修行穿這麼破爛的衣服,這才真正是個修道的人,我們都應該照這樣學!」因為你這種的影響力,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發起道心來了。所以既止自己的貪心,又息人家的貪心,這豈不是好處?這好處,你說能有限量嗎?所以說這個好處太多了!也就是現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這個衲袍,叫破衲衣;又叫「百衲衣」,衣服上,左補一塊補丁、右補一塊補丁,補得補丁不知道有多少。出家人叫「衲子」,也就是說穿這種衣服,是一個破衲衣。
(二)但三衣。但,就是「僅僅的」;就僅僅有三衣,沒有其他的東西,所謂「身邊無礙物,自無煩惱生。」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,不要貪多的物質。
三衣,就是主衣、七衣、五衣。主衣,又叫「大衣」;梵語是「僧伽黎」,翻譯為「二十五條衣」。這二十五條,每一條有二長一短的、有三長一短的、有四長一短的,合計起來是二十五條;這表示是種田的「田」相,所以又叫「福田衣」。若入王宮、升座說法、托鉢乞食時,都可以穿主衣。七衣,又叫「鬱多羅僧」,就是「入眾衣」,禮懺、拜佛、聽經時要穿這個衣。五衣,梵語是「安陀會」,翻譯為「作務衣」,就是服勞執役、出入往還、迎賓待客;一切時、一切處,都可以穿這個五衣。
所謂「三衣鉢具」,在拜墊上的布,這叫「具」;比丘吃飯的碗,這叫「鉢」。
(三)常乞食。自己不立煙炊、不做飯常,常去托缽乞食。在暹羅、緬甸、錫蘭,齋主把菜飯都預備在一個碗上,放到一邊;哪個和尚先來到他這兒乞食,他就跪到地上,把這一碗齋飯頂到頭上,倒到你鉢裏,然後叩三個頭。每一個家庭,都是那樣子供養三寶。
(四)次第乞。次第,一家挨著一家,不揀擇,把你的分別心沒有了;所謂「不能揀擇,平等乞食。」平等,也不能說那個有錢的,我不向他來化齋,我去化那個窮的去;也不能說,那個窮的我不化,化那有錢的去。要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,一天化七個門口;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,這一天就不吃飯了。
大迦葉是個苦行頭陀,一天只吃一餐,他化緣不化有錢的,專門去化窮人。他的思想怎麼樣?說:「這個窮人太可憐了!為什麼他窮呢?就因為在前生不曉得作功德,所以今生就窮了。我現在去度一度他,令他在三寶的面前種點福,來生他就會有錢了,就會富貴;如果他不種福,來生就更苦、更窮了!」所以大迦葉專門化窮人,越窮他越去化緣。你窮不是嗎?才應該供養。
有這一個要飯的化子,迦葉尊者就向他化緣,這要飯的就說:
窮到沒辦法呀,所以才要飯。」
「那你不好把窮賣了嗎?」
「窮還能夠賣嗎?」
「能夠賣!」
「怎樣賣法呢?」
「你布施,你就不窮了。」
「我什麼都沒有,我怎能布施呢?」
「你不還有一罐子飯嗎?你要來的飯,你把這個布施了,那你就不窮了嘛!」
「這個飯,誰能要呢?」
「你給我,我就要!」
那麼這要飯的就說:「好吧!」他跪下頂禮三拜,然後把這一罐又餿又酸的飯,就供養了。迦葉尊者當面就把這一罐子飯吃了,就給他迴向:「你從今以後解決貧窮,永久不受貧窮。」當天,這個要飯化子就死了,升到忉利天上去了。你看,以人間這種要飯的化子,極窮之人,這因為宿世沒有布施,今生才受貧窮;但是他有這麼一罐子餿飯,他把這飯布施出來的這種福報,就能夠使他生忉利天享天福。
這迦葉尊者若不是慈悲,若討厭這個飯不能吃,那就不能夠做眾生的福田了。為什麼每天必要乞食呢?是「為長人天福,慈悲作福田」。因為你供養他的一頓飯,能夠增長你很大福報。所以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乞食是為眾生的關係,為眾生作福田。像暹羅、緬甸、錫蘭這些南傳的國家,如果街上沒有和尚來乞食化飯,一般的人都會發愁;若有和尚來化飯,這都歡喜了,因為這個福田給送到家來了。
(五)日中一食。就是早晨也不吃東西,晚間也不吃東西,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時間來吃飯,這叫日中一食。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,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;其實不是!持午,就是早晨吃、中午吃、晚間不吃。
日中一食是很好的,可惜不容易做得到。為什麼?民以食為本;一切人都有吃東西的食慾,餓一點,就想吃東西。早起也餓,晚間也餓;好是最好,不容易做得到。好什麼呢?節省很多麻煩;你少吃兩餐,就少大便、小便幾次。「日中一食」這種的功德,說也說不完的;總而言之,你少吃一點東西,就少一點麻煩;吃得太多了,麻煩就會多了。「日中一食」這種的好處太多了!
日中一食,是依照佛的制度、佛的規則來修行的。制度就是規則,就是規矩。早晨,是天人吃飯的時候;佛只有中午來應供;等過午未時,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;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。出家人為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?就因為你晚間一吃東西,這筷子、碗一響,鬼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。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裏就變成火;一變成火,鬼就生瞋恨心,就要跟你打齋了,令你生病。所以修行的人,晚間不吃東西,就是這個原因。
(六)節量食。節,是節約,就是少吃一點。吃東西,不要因為這東西好吃,吃完又想吃,這就沒有節量了。無論怎麼樣好吃的東西,我每天若吃兩碗飯,我一定就吃兩碗;不能說這東西不好吃就吃一碗,好吃的就吃三碗,這就沒有節量。每個行頭陀行的出家人,本來吃兩碗可以飽,我吃一碗半,少吃一點;總叫它差一點點,不要吃得太多了。因為你吃太多,肚裏沒有地方存這個飲食了,就要做很多的工,到廁所去很多次。
(七)過午不飲漿。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也不飲漿。漿,譬如蘋果水、橘子水、茶水、牛奶、豆漿,這都叫漿。過午之後,真正行頭陀行的人,就不飲漿。行頭陀行,有的行一種頭陀行,有的行兩種,有的三種,有的四種,有的五種、六種、七種、八種、九種、十種、十一種、十二種;有的完全都行的,有的單行一種的,這沒有一定,量力而為。
(八)阿蘭若住。梵語「阿蘭若」,譯為「寂靜處」,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,也很少人到的地方,沒有一切雜亂的聲音,就是不喧鬧的地方。有一句俗語說:「眼不見,嘴不饞;耳不聽,心不煩。」在寂靜處的地方,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,很容易入定;這個地方,是在山林裏邊,離城市很遠的;這叫「阿蘭若」,又叫「阿練若」,就是修道人一個最好的修道地方。
(九)樹下宿。修道人,以天地為廬、四海為家,到處都可以住。這個樹下,既可以避雨,又很涼爽,所以在樹下住;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,不能超過三天,只可以住兩宿。為什麼不可以超過三天呢?因為真正修道的、清高的比丘,不希望有緣法,不希望有人認識他,而來供養他;所以在每一個地方,住兩宿就走了。這是因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,所以在樹下住。
(十)露地坐。在樹下,還有遮風擋雨的樹葉子。在露地宿,就是也沒有樹木,也沒有房子,就在露地那兒打坐,既有月明、又有星朗;所謂「月到天心處,風來水面時;一般清異味,略得少人知」,這月亮到了天中間、風在水面上來的時候,這種天然的生活,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妙處的。在露天來住,真是以天地作他一個大房子,這種生活非常自然。
(十一)塚間坐。就是住到墳墓旁邊去。為什麼在墳墓住呢?因為正可以修「無常觀」,知道人生是無常的,無論早晚遲速都是會死的,都會變成一堆白骨頭。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,看見這是個死人,知道自己將來和這個人也是一樣會死的,如果不修道,死的時候來了,那怎麼辦呢?所以在墳墓上坐著修道,能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的;自己就不會懈怠,不會懶惰,不會忘了修行,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心、種種的瞋心、種種的癡心,就不會有所執著了。
(十二)常坐不臥。就是「脅不著席」,在那兒常常坐著,不躺著睡覺;因為人躺著睡,就愈睡愈想要睡,不願意起身用功修行。常坐不臥,他坐著睡一陣,就醒了,就很容易用功修行、參禪打坐;所以這個「常坐不臥」,對於修行人是很有幫助的。
有的人行頭陀行,單行一種:或者單單穿「糞掃衣」,或者單單「但三衣」,或者單單行「常乞食」,或者單行「次第乞食」,或者就修「日中一食」,或者單單就修「節量食」,或者單單修「塚間坐」,或者單修「常坐不臥」;摩訶迦葉雖然年紀很老,可是對這個十二種頭陀行,他都能如法修行,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,所以他是「頭陀第一」。
行頭陀行,佛法住世
佛看見摩訶迦葉,這麼樣子苦幹,都很不忍心看他還修頭陀行。有一天,佛在說法,摩訶迦葉來,佛就讓了半邊座給他。為什麼他分半座給摩訶迦葉呢?因為迦葉年紀太老了,大約也一百四十歲了。佛就勸他不要行頭陀行了!年紀老了,恐怕受不了!雖然佛這麼勸,迦葉尊者笑一笑,還是照樣行頭陀行。
佛看他還是照樣行頭陀行,這麼樣受苦吃苦,忍苦耐勞的,於是就深深地讚歎他:「啊!在我法之中,有摩訶迦葉這樣行頭陀行,我佛法就能久住世間!他是對佛教最有貢獻的!」佛這麼讚歎他。因此,大家都說迦葉尊者,他是頭陀第一。
他也勤修六度的法門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這六度,時時刻刻都勇猛精進,時時都抖擻精神來修行,日夜不休息,所以他智慧也是圓滿的。我們要是能拿吃飯、睡覺、穿衣服,這種注意力搬到這個行頭陀行上,我們也會和迦葉祖師是一樣的,可惜我們都是捨本逐末,把真的都忘了,盡在假的上用功夫。
聞法起舞,歡喜忘形
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若人欲識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。」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,你就把你的意清淨了,好像虛空那麼清淨。有一次,釋迦牟尼佛講實報莊嚴土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迦葉尊者一聽,本來他在那兒入禪定,他聽著,自自然然就跳起舞來了。你看!那麼有定力的老修行!他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,他就歡喜得跳舞起來;你沒有到這程度,你不知道!所以這個妙法令人歡喜得都忘形了,都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了,這才是得到法喜充滿!
佛為授記,光明如來
在法華會上,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眾,迦葉於未來世,在沒成佛之前,他供養恭敬三百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,尊重讚歎,廣為宣說諸佛無量的大法。在他最後這個身,也成佛了,佛的名號是「光明如來」;因為他身有金光。
國名是「光德」,因為國中的人民,都有光,也都有德行。劫名是「大莊嚴」。什麼大莊嚴?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;大菩薩很多,沒有數量的千億那麼多。這些個菩薩的心,也都調柔,都得到大乘神通,得到五眼、六通,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。這一切的聲聞等,也沒有數量。
他的國土非常清淨,是以瑠璃為地;因為他因地修清淨的苦行,清淨的頭陀行,所以得到這個果報。又有種種寶樹在道的旁邊,用金子作的繩來界道。誰看見這種境界,誰就歡喜。人身上也常常放香,國土也常常放香。在虛空裏頭,常常有天女散華。這個國土,地非常平正,沒有高山、小山、丘坑。為什麼?因為摩訶迦葉在因地時,修平等的慈悲,修心地修得平,所以他的國土地也就平整,沒有小山、大坑,也沒有瓦礫荊棘,沒有穢惡,沒有不淨的情形。
他的國土,沒有一切的魔事,就是沒有煩惱。為什麼沒有煩惱?就因為這國中的人民,常常都修禪定,有定力;所以就有魔事,也變成沒有魔事了。雖有魔王波旬這個魔和魔民;一般的魔子、魔孫,他們都護持佛法,就都不破壞佛法。為什麼?因為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,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,魔王歸服了,也變成了護法。你看!為什麼修道要行頭陀行?行頭陀行,就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,變成護法。所以你修道,你若真正有修行,最初來磨你的人,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。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、沒有真功夫,那魔王就是魔王,不會變成護法。
光明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十二個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像法亦住二十小劫。
靈山拈花,傳佛心印
摩訶迦葉在佛教裏邊,是佔最重要的地位。佛在大眾弟子裏頭,說摩訶迦葉是第一個大弟子。有一天,佛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,大梵天以金缽波羅華持以獻佛,捨身為床座,請佛坐到他身上,來給眾生說法。佛坐在梵天的身上,對著百萬人天,拈華微笑。當時一切的弟子愣然,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,誰也沒有什麼表示,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;這一笑起來,佛知道迦葉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。
所以這叫「拈花微笑傳」;傳什麼呢?傳佛的心印法門。佛就說:「我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、以心印心、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,我已咐囑摩訶迦葉。」又復以金縷袈裟,囑咐他說:「你拿著,保護著它,把它交給將來成佛的彌勒尊佛。」摩訶迦葉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,說:「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,我要保護這袈裟。」
所以迦葉尊者為佛教的初祖,西天第一代的祖師。「祖祖法燈照沙界,僧僧慧命滿大千。」祖祖相傳這個衣缽,以心印心這個法,是法脈相傳,這叫「法燈不滅」。這個燈光雖然是小,但是傳的地方很多,所以照滿恆河沙世界。每個僧人的慧命,也就是佛的慧命、法的慧命,也是僧的慧命,遍滿大千世界;世界各國,差不多都有佛法。
佛臨涅槃,尊者錯失
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,教化眾生這個緣已經了了,那麼就要入涅槃了。佛就在二月十五日,在雙樹林下臨涅槃時,十方微塵的眾生都來了,除了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沒有參加以外,所有的眾生都來參加這涅槃盛大的法會。
阿羅漢能知道八萬大劫的事情,可是摩訶迦葉也是個大阿羅漢,阿難也是阿羅漢,神通也不小,他們為什麼就不知道佛入涅槃呢?為什麼這麼樣重要的事情他們都不知道?這兩位尊者,一位是佛傳佛心印的弟子,是初祖。一位是接續佛的心印,所謂二祖。可以說是最親近的弟子,可是佛入涅槃的時候,他們兩位失去這種最後的機會。他們把一切的神通不知道都到了什麼地方去了?
那時候,有人說阿難著魔了,阿難他為什麼會著魔?就因為他管閒事管得太多了,自作聰明,結果到緊要的關頭一點都用不上了。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,就是沒有親自看見佛入涅槃,給佛當侍者當了四十多年,最後那麼離開佛。你們想一想,這位老迦葉平時離佛很遠的,不管閒事的,入了金剛定,也不出定;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知道了,那不叫金剛定,那叫老定,老了;坐那個地方什麼也不管了,真是「彌陀佛各顧各,摩訶薩不管他」了,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管了。你們各位研究研究,我說的不對嘛!一個不願意管閒事的,一個就願意管閒事的,這兩位一個太過,一個不及;又沒有見到佛最後的一面,變成佛教裏頭一個大的遺憾,這也因為他們平時種因種得不太圓滿,所以才有這樣子情形。我說的要是有點意思嘛!你們各位想一想!
結集經藏,功德弘廣
有人行頭陀行,那麼正法就會住世,所以因為什麼迦葉祖師能降伏諸魔,一切天魔外道都向他都屈服,就因為他梵行修得圓滿了。還有,這個結集經藏的功德是很廣大的!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七日,迦葉祖師就秉承佛的命,召集五百大阿羅漢,在王舍城外,七葉窟那個地方結集經律論三藏。他結集經藏,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說不完那麼多。
「摩訶迦葉功勳大,盡未來際恩無邊。」在佛教裏頭,摩訶迦葉尊者的功勞是最大的,誰也不能和他爭第一。佛的金口都許可說他是第一個大弟子,所以他的功勞是最大的。我們這些佛的弟子、佛教徒,就是盡未來際想要報答摩訶迦葉尊者這種恩惠、這種恩澤,也沒有個邊際,我們是報答不完的。
金縷衣缽,轉授彌勒
你們想不想見摩訶迦葉?摩訶迦葉沒有圓寂,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。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,摩訶迦葉尊者就到中國雲南雞足山在那兒入定。由佛入涅槃之後到現在,已經有三千多年,可是他還是在那個地方入定。入的什麼定呢?就是滅盡定。滅盡定,就是滅受想定,滅盡第六意識了,沒有分別心;經過百千劫這麼長的時間,也就像這麼一彈指的時間似的。所以就幾萬年都可以坐的,入這滅盡定。
他入定做什麼呢?在那兒,他等到將來當來下生彌勒佛出世成佛的時候,要把釋迦牟尼佛的金縷僧伽梨衣、四天王所獻的缽,交給彌勒尊佛;因為這衣是佛佛相傳的,所以他就在那等著彌勒尊佛出世。那麼他所應做的事情才做完了。
到雞足山去拜摩訶迦葉的時候,可以看得見他嗎?可以。佛教就講的一個「誠心」。你有誠心,就可以看得見;沒有誠心,就看不見。所以在雞足山,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兒朝拜迦葉祖師,給迦葉祖師叩頭頂禮。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的光──有佛光、金光、銀光。到雞足山,如果有誠心,就會聽到山裏邊有鐘聲;但是可以聽見鐘聲,可是看不見這個鐘。這個鐘聲,在全雞足山幾百里地以內都可以聽見,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這個地方是一個聖地,也是一個聖處。
化身老子,緣度震旦
道教中的老子,你們各位知道他是誰嗎?老子就是迦葉祖師來著。這個迦葉祖師,也是一個佛教開入先鋒;他知道中國大乘根性者很多,不過要是沒有人預先到這兒,開一條比較淺顯的路,這些人是不容易接受的。所以迦葉祖師就發願化身老子來到中國傳道教,由淺入深,廣度一切有緣的眾生。孔子是「水月童子」化身來的,顏回也是「月明儒童」化身來摩訶迦旃延】在《法華經》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記將來成佛,佛號閻浮那提金光如來。[
生平:
迦旃延生於西印度阿槃提國,為其國王師婆羅門之子,奉國王之命,前往邀請釋迦牟尼,至其國說法。見到釋迦牟尼之後,他決心出家,證阿羅漢果之後回國傳布佛法,使佛教傳播到西印度地區。
摩訶迦旃延尊者,摩訶在梵文裡面它是大的意思,跟我們稱摩訶迦葉尊者一樣,它帶有尊敬的意味。迦旃延也是屬印度婆羅門種姓,迦旃延的父親他是國師,在印度婆羅門教裡面,他是很受國王尊重的一位宗教領袖;迦旃延從小他就跟其他婆羅門種姓的貴族弟子、子弟一樣,他必須去接受優秀的訓練以及最好的教育。
他的舅舅就是阿私陀仙,這位阿私陀仙在佛教界裡面蠻有名,也就是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修養非常高,當佛陀降生的時候,阿私陀仙曾經為喬達摩太子看過相,當時就說這位小太子將來他如果成為國君的話,他是一位賢能的國王;如果他修道的話,那麼他將會成道,他是個得道的高人,並且非常懊惱地表示,自己年紀已經很大了,在世上已經不久了,很懊惱、很悲傷自己沒有辦法看到那一天,等到那一天的來臨。
迦旃延跟這位舅舅學了很多的技藝,比方他會占相術,這是在婆羅門教裡面幾乎他們都要學習的,另外還有婆羅門教裡面的經書—吠陀,他把它研究得非常好,他的禪定功夫修得也不錯,而且得到了神通。他的舅舅曾經對他說,如果將來悉達多太子喬達摩他去修道,他成道了,那你就要拜他為老師。由於迦旃延非常有學問,後來做了佛陀的弟子之後,慢慢就顯現他思想非常有條理,應對非常敏銳,言詞非常簡潔明利,很容易地,他的話就能夠讓人得到好處、讓人信服,他有這種特色,所以在佛陀的十大弟子裡面,他以擅長議論為代表。
曾經有一位婆羅門教的修道者問他說,因為他感覺到非常奇怪,迦旃延他原是婆羅門教,因為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來講,算是非常優秀的一位婆羅門修行者,而他能夠轉到佛教,當然他會引起婆羅門教裡面其他同道的注意。所以這位婆羅門的修行者問他說,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,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,剎帝利就是國王武士種族,這個我們上次解釋過,婆羅門在印度種姓裡面是最高的,其次是剎帝利。那麼這位修行者問他:「婆羅門與婆羅門常常起爭執,剎帝利種族與剎帝利種族、王族常常起爭執,他們爭執為了什麼?究竟為了什麼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貪欲。」接著這位修行者又問:「那麼你們佛門裡面,比丘與比丘相爭執,又是為了什麼呢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我見和法執」,這真是一針見血的回答。
佛教的修行者比丘,他們是托缽為生的,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世俗間的貪欲了,突破了凡塵進入到修行的領域,但是並沒有突破自我。所以呢?他還有一些強烈的我見、我執和法執的現象。當然如果說修行,你說悟道、進入道或者是我們說菩薩,不退位的菩薩乃至於圓覺的境界的話,那麼我執和法執他就可以突破了,所以這位修行者就問迦旃延說:「那麼什麼人他才能夠離開貪欲,而又能夠離開我見和法執呢?」迦旃延就回答說:「那只有我的老師—釋迦牟尼佛才能夠辦得到。」婆羅門這位修行者,一聽到迦旃延的回答,於是他也就拋棄他原來婆羅門的信仰,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。從這個簡明的答問中,我們看得出迦旃延尊者,他有一種就是很能夠掌握住對方的心靈的需要,而且他的反應非常靈敏,他的言詞很簡略又明晰,能夠直透人心而讓人得到好處。
下面我們講一個在阿含經裡面,一個迦旃延的小故事,有一次他看到了一位婦人坐在河邊哭得非常傷心,迦旃延尊者經過那個地方就走到她跟前,就問她為什麼哭?這位老婦人,她談起她的遭遇和身世,原來呢她是首陀羅階級,首陀羅階級在印度來講是社會的最低層,就是奴隸階級;她的主人待她非常苛刻,她的工作每天從早做到晚,不給她休息,而且如果稍稍不如意的話,她就要挨鞭打;衣服穿到破都不給新的穿,吃也不能吃飽,所以她就感傷自己身世輪為貧窮的這種感傷。今天呢?她的主人要她拿了瓶子到河邊來拿水,她望著水裡面的倒影,看著身影想著自己年華這樣子老逝,從年輕做到年老,這樣子不由悲從中來,想著人生這麼苦,不如就投到水中隨水流走吧,有這樣的打算,所以哭得非常傷心。
迦旃延尊者就對著她說:「你可以把貧窮賣掉啊!」婦人一聽,這個話從來沒有聽過,貧窮也可以賣掉嗎?她不由問尊者說:「尊者,您說貧窮可以賣掉,怎麼賣呢?誰來買貧窮?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要賣貧窮,你就要照我的話去做。」那婦人回答說:「我會照你的話去做,你教我怎麼樣賣掉貧窮。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先把身子洗乾淨。」洗乾淨了之後,他就告訴她:「你要做布施。」婦人回答說:「我拿什麼東西布施呢?我什麼都沒有,我手上這個瓶子還是主人的,你要我拿什麼布施呢?」迦旃延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別急。」他就把手上的缽交給了這位婦人對她說:「你幫我去裝一些乾淨的水給我」,婦人拿了缽,裝了一些乾淨的水,雙手捧給迦旃延尊者,尊者接受了,並且用咒語祝福她,還教她面對生活不再起煩惱的方法。婦人回去不久命終了,上昇忉利天,這就是迦旃延尊者說法殊勝,議論成功的一個小例子。
迦旃延尊者,除了為貧窮老婦人開示了法要,要她懂得布施把貧窮賣掉,展現了辯才無礙的智慧之外,從另外一些例子當中,我們也可以欣賞一下,號為佛陀大弟子中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尊者,他說法的機智和口才。
在他那個時代,印度分成很多的小國家,好像現代的國家有很多的省份一樣,他生長的地方,那個國家君王很不仁慈,非常殘暴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佛陀希望迦旃延能夠回到他的國家,去度化他的君王和老百姓。迦旃延於是奉了使命,就回國家去辦大事,他的國家的君王因為太殘暴了,大家都叫他做惡憎王,惡憎王由於生性殘暴,他的知見也都是偏邪不正的,比方他以殺人為樂,就是一種偏邪不正當的事。
其實人的思想,也是一種行為,而我們人的行為,受之於我們的思想。以佛教來講,人有身、口、意三種行為,身口外在的行為,則受意、也就是內在行為思想的支配,所以思想不正,行為也就不正,惡憎王就是因為思想不正當,所以他的行為非常惡劣。思想,關係到一個人人格的成長,尤其我們生活在廿一世紀的今天,自由民主思潮已經達到普及瀰漫的程度,其實談自由民主是要有條件的,就是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才能談自由,尊重別人的生存,才能談民主,絕非強調自己的自由而抹殺別人的自由,強調自己的生存而侵害別人的生存。
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獨夫武父,君主專制時代的那種霸道,以至今天強調自我意識否定別人,一些不講理的人,他是不配享有自由,來談論自由的。而在今天,還有犯案累累的、為惡多端的,傷害別人的、侵犯別人隱私的竟然強調他作壞事還有理由,公然行惡還囂張跋扈,理由十足,這就是思想產生了偏差,導致行為的錯誤,所以越發顯示出教育的重要。教育是百年大計,必須要深深的植根,人從小在這段啟蒙教育時期,就要能夠將他導向正確的價值觀念,否則會是白白放過了人生的這一段可貴的可塑時期,從小如果沒有導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,那麼終其一生,人生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一個價值目標,比方道德意識這一些,很容易的,會傾向於自私自利的人格發展。
那我們再回到原來的主題,佛陀讓迦旃延尊者去度化惡憎王,當尊者回到了國家,因為惡憎王最痛恨的是修行人,迦旃延這時他已經有了神通,於是他就把自己變化成一個外國使者的模樣,在很輕易的情況之下,他見到了惡憎王,當惡憎王要接見這位使者的時候,他就把自己恢復成原來的模樣,原來的修行人的模樣,所以惡憎王一見到了他就大為震怒,指著他就怒吼說:「你死定了。」迦旃延就反問說:「我犯了什麼罪呢?陛下你要殺我。」君王說:「你這個剃髮人,人家看到了你就不吉利。」迦旃延這時不慌不忙的說:「不吉利的是我哩!陛下要殺我,是我不吉利,跟陛下有什麼關係呢?」尊者的這番話讓惡憎王一聽,觸動了他的心弦,馬上他就明白了些什麼,於是他就放了尊者。這是摩訶迦旃延尊者,展現他的議論說服力成功的另外一個例子。
【摩訶迦旃延】:
摩訶迦旃延譯曰大文飾,因為他說話很有文采,所以稱為大文飾。
他思想敏捷,回答問題一針見血。例如有人問:「為甚麼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?」迦旃延答:「是為了貪欲。」「甚麼人能離貪欲?」「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。」
有不信輪迴的外道問:「你們世尊說人造了惡業,死後墮地獄。若真的會墮地獄受苦,怎麼他們不回來向我們報告一聲?可知道沒有輪迴。」
迦旃延答:「如人間的罪人被囚,沒有半點自由,他們可以回家嗎?」
外道又問:「那麼,升到天上,有神通自由,他們又為甚麼不回來報告一聲呢?」「天上的境界清淨無染,人間污濁臭穢猶如大糞坑。一個曾墮進糞坑而後得出的人,願意再入糞坑嗎?」
談及無常,他說:「世間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,有生必有死,有成必有壞。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都是有為法,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。例如春去秋來,花開花謝,日出日落等。還有美貌紅顏漸漸雞皮鶴髮,恩愛眷屬到老死時誰也代替不了誰,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唬不退無常。就是權傾一時,轉眼即逝,不能長久。富甲天下也敵不過天災橫禍。不明白無常的道理就容易被五色繽紛的假象所迷惑,掉進俗世的迷情而不自知。人的所謂幸福快樂,歌舞昇平,好像生機盎然,實則上正在被無常慢慢的吞噬著。」
迦旃延不但對當時的知識份子能雄辯滔滔,就是對目不識丁的婦孺也能循循善誘。有一次, 迦旃延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,原來她想投河自盡。迦旃延立即加以阻止。婦人說:「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,沒有自由,整天工作,不但食不飽,衣不暖,還經常被主人無理打罵。這樣活著真沒意思。」
迦旃延說:「貧窮是可以出賣的,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?」「甚麼?貧窮也可以賣?怎樣賣法?」
迦旃延說:「前生有布施之因,今生才有享福之果。你現在對我行布施,不就是等於把貧窮賣給我嗎?」「但是我現在甚麼也沒有,教我怎樣行布施呢?」
迦旃延把缽交給她說:「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布施嗎?」婦人依著她的說話盛了一缽水給迦旃延。以此功德,後來命終時得生忉利天享福。
迦旃延辯材無礙,善於論議,每一次他都能把說法的論點解釋清楚,然後再列舉出大量實例証明,所以層次分明,理路透徹,令聽法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。是故在佛弟子中,他是論議第一。
摩訶迦旃延】在《法華經》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記將來成佛,佛號閻浮那提金光如來。[
生平:
迦旃延生於西印度阿槃提國,為其國王師婆羅門之子,奉國王之命,前往邀請釋迦牟尼,至其國說法。見到釋迦牟尼之後,他決心出家,證阿羅漢果之後回國傳布佛法,使佛教傳播到西印度地區。
摩訶迦旃延尊者,摩訶在梵文裡面它是大的意思,跟我們稱摩訶迦葉尊者一樣,它帶有尊敬的意味。迦旃延也是屬印度婆羅門種姓,迦旃延的父親他是國師,在印度婆羅門教裡面,他是很受國王尊重的一位宗教領袖;迦旃延從小他就跟其他婆羅門種姓的貴族弟子、子弟一樣,他必須去接受優秀的訓練以及最好的教育。
他的舅舅就是阿私陀仙,這位阿私陀仙在佛教界裡面蠻有名,也就是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修養非常高,當佛陀降生的時候,阿私陀仙曾經為喬達摩太子看過相,當時就說這位小太子將來他如果成為國君的話,他是一位賢能的國王;如果他修道的話,那麼他將會成道,他是個得道的高人,並且非常懊惱地表示,自己年紀已經很大了,在世上已經不久了,很懊惱、很悲傷自己沒有辦法看到那一天,等到那一天的來臨。
迦旃延跟這位舅舅學了很多的技藝,比方他會占相術,這是在婆羅門教裡面幾乎他們都要學習的,另外還有婆羅門教裡面的經書—吠陀,他把它研究得非常好,他的禪定功夫修得也不錯,而且得到了神通。他的舅舅曾經對他說,如果將來悉達多太子喬達摩他去修道,他成道了,那你就要拜他為老師。由於迦旃延非常有學問,後來做了佛陀的弟子之後,慢慢就顯現他思想非常有條理,應對非常敏銳,言詞非常簡潔明利,很容易地,他的話就能夠讓人得到好處、讓人信服,他有這種特色,所以在佛陀的十大弟子裡面,他以擅長議論為代表。
曾經有一位婆羅門教的修道者問他說,因為他感覺到非常奇怪,迦旃延他原是婆羅門教,因為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來講,算是非常優秀的一位婆羅門修行者,而他能夠轉到佛教,當然他會引起婆羅門教裡面其他同道的注意。所以這位婆羅門的修行者問他說,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,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,剎帝利就是國王武士種族,這個我們上次解釋過,婆羅門在印度種姓裡面是最高的,其次是剎帝利。那麼這位修行者問他:「婆羅門與婆羅門常常起爭執,剎帝利種族與剎帝利種族、王族常常起爭執,他們爭執為了什麼?究竟為了什麼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貪欲。」接著這位修行者又問:「那麼你們佛門裡面,比丘與比丘相爭執,又是為了什麼呢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我見和法執」,這真是一針見血的回答。
佛教的修行者比丘,他們是托缽為生的,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世俗間的貪欲了,突破了凡塵進入到修行的領域,但是並沒有突破自我。所以呢?他還有一些強烈的我見、我執和法執的現象。當然如果說修行,你說悟道、進入道或者是我們說菩薩,不退位的菩薩乃至於圓覺的境界的話,那麼我執和法執他就可以突破了,所以這位修行者就問迦旃延說:「那麼什麼人他才能夠離開貪欲,而又能夠離開我見和法執呢?」迦旃延就回答說:「那只有我的老師—釋迦牟尼佛才能夠辦得到。」婆羅門這位修行者,一聽到迦旃延的回答,於是他也就拋棄他原來婆羅門的信仰,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。從這個簡明的答問中,我們看得出迦旃延尊者,他有一種就是很能夠掌握住對方的心靈的需要,而且他的反應非常靈敏,他的言詞很簡略又明晰,能夠直透人心而讓人得到好處。
下面我們講一個在阿含經裡面,一個迦旃延的小故事,有一次他看到了一位婦人坐在河邊哭得非常傷心,迦旃延尊者經過那個地方就走到她跟前,就問她為什麼哭?這位老婦人,她談起她的遭遇和身世,原來呢她是首陀羅階級,首陀羅階級在印度來講是社會的最低層,就是奴隸階級;她的主人待她非常苛刻,她的工作每天從早做到晚,不給她休息,而且如果稍稍不如意的話,她就要挨鞭打;衣服穿到破都不給新的穿,吃也不能吃飽,所以她就感傷自己身世輪為貧窮的這種感傷。今天呢?她的主人要她拿了瓶子到河邊來拿水,她望著水裡面的倒影,看著身影想著自己年華這樣子老逝,從年輕做到年老,這樣子不由悲從中來,想著人生這麼苦,不如就投到水中隨水流走吧,有這樣的打算,所以哭得非常傷心。
迦旃延尊者就對著她說:「你可以把貧窮賣掉啊!」婦人一聽,這個話從來沒有聽過,貧窮也可以賣掉嗎?她不由問尊者說:「尊者,您說貧窮可以賣掉,怎麼賣呢?誰來買貧窮?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要賣貧窮,你就要照我的話去做。」那婦人回答說:「我會照你的話去做,你教我怎麼樣賣掉貧窮。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先把身子洗乾淨。」洗乾淨了之後,他就告訴她:「你要做布施。」婦人回答說:「我拿什麼東西布施呢?我什麼都沒有,我手上這個瓶子還是主人的,你要我拿什麼布施呢?」迦旃延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別急。」他就把手上的缽交給了這位婦人對她說:「你幫我去裝一些乾淨的水給我」,婦人拿了缽,裝了一些乾淨的水,雙手捧給迦旃延尊者,尊者接受了,並且用咒語祝福她,還教她面對生活不再起煩惱的方法。婦人回去不久命終了,上昇忉利天,這就是迦旃延尊者說法殊勝,議論成功的一個小例子。
迦旃延尊者,除了為貧窮老婦人開示了法要,要她懂得布施把貧窮賣掉,展現了辯才無礙的智慧之外,從另外一些例子當中,我們也可以欣賞一下,號為佛陀大弟子中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尊者,他說法的機智和口才。
在他那個時代,印度分成很多的小國家,好像現代的國家有很多的省份一樣,他生長的地方,那個國家君王很不仁慈,非常殘暴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佛陀希望迦旃延能夠回到他的國家,去度化他的君王和老百姓。迦旃延於是奉了使命,就回國家去辦大事,他的國家的君王因為太殘暴了,大家都叫他做惡憎王,惡憎王由於生性殘暴,他的知見也都是偏邪不正的,比方他以殺人為樂,就是一種偏邪不正當的事。
其實人的思想,也是一種行為,而我們人的行為,受之於我們的思想。以佛教來講,人有身、口、意三種行為,身口外在的行為,則受意、也就是內在行為思想的支配,所以思想不正,行為也就不正,惡憎王就是因為思想不正當,所以他的行為非常惡劣。思想,關係到一個人人格的成長,尤其我們生活在廿一世紀的今天,自由民主思潮已經達到普及瀰漫的程度,其實談自由民主是要有條件的,就是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才能談自由,尊重別人的生存,才能談民主,絕非強調自己的自由而抹殺別人的自由,強調自己的生存而侵害別人的生存。
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獨夫武父,君主專制時代的那種霸道,以至今天強調自我意識否定別人,一些不講理的人,他是不配享有自由,來談論自由的。而在今天,還有犯案累累的、為惡多端的,傷害別人的、侵犯別人隱私的竟然強調他作壞事還有理由,公然行惡還囂張跋扈,理由十足,這就是思想產生了偏差,導致行為的錯誤,所以越發顯示出教育的重要。教育是百年大計,必須要深深的植根,人從小在這段啟蒙教育時期,就要能夠將他導向正確的價值觀念,否則會是白白放過了人生的這一段可貴的可塑時期,從小如果沒有導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,那麼終其一生,人生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一個價值目標,比方道德意識這一些,很容易的,會傾向於自私自利的人格發展。
那我們再回到原來的主題,佛陀讓迦旃延尊者去度化惡憎王,當尊者回到了國家,因為惡憎王最痛恨的是修行人,迦旃延這時他已經有了神通,於是他就把自己變化成一個外國使者的模樣,在很輕易的情況之下,他見到了惡憎王,當惡憎王要接見這位使者的時候,他就把自己恢復成原來的模樣,原來的修行人的模樣,所以惡憎王一見到了他就大為震怒,指著他就怒吼說:「你死定了。」迦旃延就反問說:「我犯了什麼罪呢?陛下你要殺我。」君王說:「你這個剃髮人,人家看到了你就不吉利。」迦旃延這時不慌不忙的說:「不吉利的是我哩!陛下要殺我,是我不吉利,跟陛下有什麼關係呢?」尊者的這番話讓惡憎王一聽,觸動了他的心弦,馬上他就明白了些什麼,於是他就放了尊者。這是摩訶迦旃延尊者,展現他的議論說服力成功的另外一個例子。
【摩訶迦旃延】:
摩訶迦旃延譯曰大文飾,因為他說話很有文采,所以稱為大文飾。
他思想敏捷,回答問題一針見血。例如有人問:「為甚麼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?」迦旃延答:「是為了貪欲。」「甚麼人能離貪欲?」「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。」
有不信輪迴的外道問:「你們世尊說人造了惡業,死後墮地獄。若真的會墮地獄受苦,怎麼他們不回來向我們報告一聲?可知道沒有輪迴。」
迦旃延答:「如人間的罪人被囚,沒有半點自由,他們可以回家嗎?」
外道又問:「那麼,升到天上,有神通自由,他們又為甚麼不回來報告一聲呢?」「天上的境界清淨無染,人間污濁臭穢猶如大糞坑。一個曾墮進糞坑而後得出的人,願意再入糞坑嗎?」
談及無常,他說:「世間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,有生必有死,有成必有壞。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都是有為法,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。例如春去秋來,花開花謝,日出日落等。還有美貌紅顏漸漸雞皮鶴髮,恩愛眷屬到老死時誰也代替不了誰,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唬不退無常。就是權傾一時,轉眼即逝,不能長久。富甲天下也敵不過天災橫禍。不明白無常的道理就容易被五色繽紛的假象所迷惑,掉進俗世的迷情而不自知。人的所謂幸福快樂,歌舞昇平,好像生機盎然,實則上正在被無常慢慢的吞噬著。」
迦旃延不但對當時的知識份子能雄辯滔滔,就是對目不識丁的婦孺也能循循善誘。有一次, 迦旃延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,原來她想投河自盡。迦旃延立即加以阻止。婦人說:「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,沒有自由,整天工作,不但食不飽,衣不暖,還經常被主人無理打罵。這樣活著真沒意思。」
迦旃延說:「貧窮是可以出賣的,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?」「甚麼?貧窮也可以賣?怎樣賣法?」
迦旃延說:「前生有布施之因,今生才有享福之果。你現在對我行布施,不就是等於把貧窮賣給我嗎?」「但是我現在甚麼也沒有,教我怎樣行布施呢?」
迦旃延把缽交給她說:「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布施嗎?」婦人依著她的說話盛了一缽水給迦旃延。以此功德,後來命終時得生忉利天享福。
迦旃延辯材無礙,善於論議,每一次他都能把說法的論點解釋清楚,然後再列舉出大量實例証明,所以層次分明,理路透徹,令聽法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。是故在佛弟子中,他是論議第一。

迦旃延】在《法華經》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記將來成佛,佛號閻浮那提金光如來。[
生平:
迦旃延生於西印度阿槃提國,為其國王師婆羅門之子,奉國王之命,前往邀請釋迦牟尼,至其國說法。見到釋迦牟尼之後,他決心出家,證阿羅漢果之後回國傳布佛法,使佛教傳播到西印度地區。
摩訶迦旃延尊者,摩訶在梵文裡面它是大的意思,跟我們稱摩訶迦葉尊者一樣,它帶有尊敬的意味。迦旃延也是屬印度婆羅門種姓,迦旃延的父親他是國師,在印度婆羅門教裡面,他是很受國王尊重的一位宗教領袖;迦旃延從小他就跟其他婆羅門種姓的貴族弟子、子弟一樣,他必須去接受優秀的訓練以及最好的教育。
他的舅舅就是阿私陀仙,這位阿私陀仙在佛教界裡面蠻有名,也就是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修養非常高,當佛陀降生的時候,阿私陀仙曾經為喬達摩太子看過相,當時就說這位小太子將來他如果成為國君的話,他是一位賢能的國王;如果他修道的話,那麼他將會成道,他是個得道的高人,並且非常懊惱地表示,自己年紀已經很大了,在世上已經不久了,很懊惱、很悲傷自己沒有辦法看到那一天,等到那一天的來臨。
迦旃延跟這位舅舅學了很多的技藝,比方他會占相術,這是在婆羅門教裡面幾乎他們都要學習的,另外還有婆羅門教裡面的經書—吠陀,他把它研究得非常好,他的禪定功夫修得也不錯,而且得到了神通。他的舅舅曾經對他說,如果將來悉達多太子喬達摩他去修道,他成道了,那你就要拜他為老師。由於迦旃延非常有學問,後來做了佛陀的弟子之後,慢慢就顯現他思想非常有條理,應對非常敏銳,言詞非常簡潔明利,很容易地,他的話就能夠讓人得到好處、讓人信服,他有這種特色,所以在佛陀的十大弟子裡面,他以擅長議論為代表。
曾經有一位婆羅門教的修道者問他說,因為他感覺到非常奇怪,迦旃延他原是婆羅門教,因為他在婆羅門教裡面來講,算是非常優秀的一位婆羅門修行者,而他能夠轉到佛教,當然他會引起婆羅門教裡面其他同道的注意。所以這位婆羅門的修行者問他說,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,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,剎帝利就是國王武士種族,這個我們上次解釋過,婆羅門在印度種姓裡面是最高的,其次是剎帝利。那麼這位修行者問他:「婆羅門與婆羅門常常起爭執,剎帝利種族與剎帝利種族、王族常常起爭執,他們爭執為了什麼?究竟為了什麼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貪欲。」接著這位修行者又問:「那麼你們佛門裡面,比丘與比丘相爭執,又是為了什麼呢?」迦旃延回答說:「他們為了我見和法執」,這真是一針見血的回答。
佛教的修行者比丘,他們是托缽為生的,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世俗間的貪欲了,突破了凡塵進入到修行的領域,但是並沒有突破自我。所以呢?他還有一些強烈的我見、我執和法執的現象。當然如果說修行,你說悟道、進入道或者是我們說菩薩,不退位的菩薩乃至於圓覺的境界的話,那麼我執和法執他就可以突破了,所以這位修行者就問迦旃延說:「那麼什麼人他才能夠離開貪欲,而又能夠離開我見和法執呢?」迦旃延就回答說:「那只有我的老師—釋迦牟尼佛才能夠辦得到。」婆羅門這位修行者,一聽到迦旃延的回答,於是他也就拋棄他原來婆羅門的信仰,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。從這個簡明的答問中,我們看得出迦旃延尊者,他有一種就是很能夠掌握住對方的心靈的需要,而且他的反應非常靈敏,他的言詞很簡略又明晰,能夠直透人心而讓人得到好處。
下面我們講一個在阿含經裡面,一個迦旃延的小故事,有一次他看到了一位婦人坐在河邊哭得非常傷心,迦旃延尊者經過那個地方就走到她跟前,就問她為什麼哭?這位老婦人,她談起她的遭遇和身世,原來呢她是首陀羅階級,首陀羅階級在印度來講是社會的最低層,就是奴隸階級;她的主人待她非常苛刻,她的工作每天從早做到晚,不給她休息,而且如果稍稍不如意的話,她就要挨鞭打;衣服穿到破都不給新的穿,吃也不能吃飽,所以她就感傷自己身世輪為貧窮的這種感傷。今天呢?她的主人要她拿了瓶子到河邊來拿水,她望著水裡面的倒影,看著身影想著自己年華這樣子老逝,從年輕做到年老,這樣子不由悲從中來,想著人生這麼苦,不如就投到水中隨水流走吧,有這樣的打算,所以哭得非常傷心。
迦旃延尊者就對著她說:「你可以把貧窮賣掉啊!」婦人一聽,這個話從來沒有聽過,貧窮也可以賣掉嗎?她不由問尊者說:「尊者,您說貧窮可以賣掉,怎麼賣呢?誰來買貧窮?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要賣貧窮,你就要照我的話去做。」那婦人回答說:「我會照你的話去做,你教我怎麼樣賣掉貧窮。」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先把身子洗乾淨。」洗乾淨了之後,他就告訴她:「你要做布施。」婦人回答說:「我拿什麼東西布施呢?我什麼都沒有,我手上這個瓶子還是主人的,你要我拿什麼布施呢?」迦旃延尊者就告訴她:「你別急。」他就把手上的缽交給了這位婦人對她說:「你幫我去裝一些乾淨的水給我」,婦人拿了缽,裝了一些乾淨的水,雙手捧給迦旃延尊者,尊者接受了,並且用咒語祝福她,還教她面對生活不再起煩惱的方法。婦人回去不久命終了,上昇忉利天,這就是迦旃延尊者說法殊勝,議論成功的一個小例子。
迦旃延尊者,除了為貧窮老婦人開示了法要,要她懂得布施把貧窮賣掉,展現了辯才無礙的智慧之外,從另外一些例子當中,我們也可以欣賞一下,號為佛陀大弟子中議論第一的迦旃延尊者,他說法的機智和口才。
在他那個時代,印度分成很多的小國家,好像現代的國家有很多的省份一樣,他生長的地方,那個國家君王很不仁慈,非常殘暴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佛陀希望迦旃延能夠回到他的國家,去度化他的君王和老百姓。迦旃延於是奉了使命,就回國家去辦大事,他的國家的君王因為太殘暴了,大家都叫他做惡憎王,惡憎王由於生性殘暴,他的知見也都是偏邪不正的,比方他以殺人為樂,就是一種偏邪不正當的事。
其實人的思想,也是一種行為,而我們人的行為,受之於我們的思想。以佛教來講,人有身、口、意三種行為,身口外在的行為,則受意、也就是內在行為思想的支配,所以思想不正,行為也就不正,惡憎王就是因為思想不正當,所以他的行為非常惡劣。思想,關係到一個人人格的成長,尤其我們生活在廿一世紀的今天,自由民主思潮已經達到普及瀰漫的程度,其實談自由民主是要有條件的,就是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才能談自由,尊重別人的生存,才能談民主,絕非強調自己的自由而抹殺別人的自由,強調自己的生存而侵害別人的生存。
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獨夫武父,君主專制時代的那種霸道,以至今天強調自我意識否定別人,一些不講理的人,他是不配享有自由,來談論自由的。而在今天,還有犯案累累的、為惡多端的,傷害別人的、侵犯別人隱私的竟然強調他作壞事還有理由,公然行惡還囂張跋扈,理由十足,這就是思想產生了偏差,導致行為的錯誤,所以越發顯示出教育的重要。教育是百年大計,必須要深深的植根,人從小在這段啟蒙教育時期,就要能夠將他導向正確的價值觀念,否則會是白白放過了人生的這一段可貴的可塑時期,從小如果沒有導向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,那麼終其一生,人生沒有了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一個價值目標,比方道德意識這一些,很容易的,會傾向於自私自利的人格發展。
那我們再回到原來的主題,佛陀讓迦旃延尊者去度化惡憎王,當尊者回到了國家,因為惡憎王最痛恨的是修行人,迦旃延這時他已經有了神通,於是他就把自己變化成一個外國使者的模樣,在很輕易的情況之下,他見到了惡憎王,當惡憎王要接見這位使者的時候,他就把自己恢復成原來的模樣,原來的修行人的模樣,所以惡憎王一見到了他就大為震怒,指著他就怒吼說:「你死定了。」迦旃延就反問說:「我犯了什麼罪呢?陛下你要殺我。」君王說:「你這個剃髮人,人家看到了你就不吉利。」迦旃延這時不慌不忙的說:「不吉利的是我哩!陛下要殺我,是我不吉利,跟陛下有什麼關係呢?」尊者的這番話讓惡憎王一聽,觸動了他的心弦,馬上他就明白了些什麼,於是他就放了尊者。這是摩訶迦旃延尊者,展現他的議論說服力成功的另外一個例子。
【摩訶迦旃延】:
摩訶迦旃延譯曰大文飾,因為他說話很有文采,所以稱為大文飾。
他思想敏捷,回答問題一針見血。例如有人問:「為甚麼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?」迦旃延答:「是為了貪欲。」「甚麼人能離貪欲?」「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。」
有不信輪迴的外道問:「你們世尊說人造了惡業,死後墮地獄。若真的會墮地獄受苦,怎麼他們不回來向我們報告一聲?可知道沒有輪迴。」
迦旃延答:「如人間的罪人被囚,沒有半點自由,他們可以回家嗎?」
外道又問:「那麼,升到天上,有神通自由,他們又為甚麼不回來報告一聲呢?」「天上的境界清淨無染,人間污濁臭穢猶如大糞坑。一個曾墮進糞坑而後得出的人,願意再入糞坑嗎?」
談及無常,他說:「世間一切事物有聚必有離,有生必有死,有成必有壞。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都是有為法,都離不開無常的法則。例如春去秋來,花開花謝,日出日落等。還有美貌紅顏漸漸雞皮鶴髮,恩愛眷屬到老死時誰也代替不了誰,孝子賢孫縱然哭得死去活來也唬不退無常。就是權傾一時,轉眼即逝,不能長久。富甲天下也敵不過天災橫禍。不明白無常的道理就容易被五色繽紛的假象所迷惑,掉進俗世的迷情而不自知。人的所謂幸福快樂,歌舞昇平,好像生機盎然,實則上正在被無常慢慢的吞噬著。」
迦旃延不但對當時的知識份子能雄辯滔滔,就是對目不識丁的婦孺也能循循善誘。有一次, 迦旃延見到一婦人坐在河邊哭泣,原來她想投河自盡。迦旃延立即加以阻止。婦人說:「我是富人家裡的奴隸,沒有自由,整天工作,不但食不飽,衣不暖,還經常被主人無理打罵。這樣活著真沒意思。」
迦旃延說:「貧窮是可以出賣的,你把貧窮賣給我好嗎?」「甚麼?貧窮也可以賣?怎樣賣法?」
迦旃延說:「前生有布施之因,今生才有享福之果。你現在對我行布施,不就是等於把貧窮賣給我嗎?」「但是我現在甚麼也沒有,教我怎樣行布施呢?」
迦旃延把缽交給她說:「你盛一缽水給我不就是布施嗎?」婦人依著她的說話盛了一缽水給迦旃延。以此功德,後來命終時得生忉利天享福。
迦旃延辯材無礙,善於論議,每一次他都能把說法的論點解釋清楚,然後再列舉出大量實例証明,所以層次分明,理路透徹,令聽法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。是故在佛弟子中,他是論議第一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4-9-12 20:58 , Processed in 0.026587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