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501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以二德度眾生 (545)2015-04-16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16 07:31:5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16《靜思妙蓮華》以二德度眾生 (第545集)
创建时间: 2015-4-16 5:11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眾生為癡礙故不安,因無明風動故不隱,見思惑障門不能出,業識深藏故由心造。」

眾生為癡礙故不安
因無明風動故不隱
見思惑障門不能出
業識深藏故由心造


「眾生為癡礙故不安」。「癡」就是無明,「礙」是障礙。因為我們的癡、無明障礙了智慧不得通達,所以在無明中造作一切業,有了非智慧的造作,使我們造了種種的業而不安。

「因無明風動故不隱」。因為無明的風常常來煽動我們的心,讓我們心不定,讓我們恆心不定 無法恆長堅持,所以菩薩道難行,菩提心難發,這也是障礙。

「見思惑障門不能出」。我們的心門就是受見思惑所障礙。「三界火宅,唯有一門」,你要離開三界火宅的這道門,那就是智慧門;有見思惑堵住這道門,讓我們智慧之門打不開,所以無法可出。

「業識深藏故由心造」。那就是因為我們平時業識深藏;長久以來,我們不斷造業,在日常生活造作中,一邊做(令)種子不斷成熟。善惡的種子深藏在第八識裡,所以一切的障礙,無不都是由心造。若是無明心造惡就是障礙我們智慧之門,或是無明與外面的境界接觸,無明風煽動,菩薩行、菩提心就被障礙了,這無不都是因為眾生的癡礙。因為這樣三界無安,火宅門就窄了,要出去也困難。

這應該就是說心門 我們的心門,真的要時時將我們的智慧,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警惕,我們的『見思』──觀念、見解、思考,不受無明遮蔽。我們若被無明遮蔽,無明風就起了,智慧就受阻礙了。這無不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造作的一切,所以一切由心造,可以作善也可以行惡。

在這幾天,印尼的巴東大愛屋啟用了。這是在二00九年的一個地震,使得巴東這樣移為平地 很多房子倒塌,也造成人員傷亡,損失不少。慈濟人除了及時救濟,也為他們援建學校,於二0一0年學校落成了,所有的孩子安心下來,同時教育非常的亮麗起來。

所以這是全市的市民,對慈濟的感恩, 市長(法烏茲‧巴哈爾)代表著市民來花蓮 ,來的那一天那就是我們國際的慈濟人 慈誠 委員培訓圓緣「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」,所以他在那個會場上 向國際間的慈濟人這樣宣布 他對慈濟的感恩,同時他也發願,希望他的巴東市市民 人人都能做慈濟。他又再宣布,每年的(十一月三十日)這一天叫做「慈濟日」。

經過這樣之後,那個地方 慈濟人常常去關懷。地震過後,很多人的房子還無法復建,其中有一個慈善會也捐材料來幫助民眾復建,但是所捐的是部份,政府沒辦法除了建材,其他的資源不知要從何來?所以再次向慈濟拜託,要求慈濟是不是能幫助他們ㄝ 這一百多戶, 幫助他們建設起來。 我們在印尼的慈濟人 將它接受下來, 這個小小 迷你型 ,一百多戶的慈濟村 這樣(建)起來了,開始也已經落成了,人民又再感恩。

本來他們對慈濟有一點點的心理障礙,因為慈濟是佛教團體,他們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。那個時候,巴東大愛村啟用時,前總統哈比比說,慈濟在印尼幫助他們很多,從二00四年的南亞海嘯開始,慈濟人一直投入到現在,付出無所求,所以感恩。

慈濟人從來沒有影響他們的信仰,又很尊重他們的信仰,所以他們很感恩、肯定、歡喜,就想如何來回報慈濟?那就是全村合和起來,互相照顧,表示這個村是名副其實的「大愛村」,像一個大家庭一樣,彼此之間合和互協的精神。舉一個例,有一位村民生病很嚴重,必須送去外面治療,家裡面的大、小孩子誰來照顧?於是他們發動全村的人來照顧這個家庭。

甚至在巴東的慈濟人常常去關懷他們,啟發他們的愛心,鼓勵他們參與「竹筒歲月」,存小錢,行大善。他們也同樣的做,每天投下一千盾,約台幣二元多;每個月有人去收,更換竹筒,這種愛的匯合,大家很歡喜。更歡喜的是做環保,全村輪流做環保。出海的人在海面上看到了垃圾、塑膠、罐子等等,把它撈上來、撿回來做分類。整個村很乾淨,村民那種合和的愛心,非常的溫馨,是一個模範村。

看,做慈濟並不影響信仰,大家的心卻很和合,那就是大愛──彼此相愛、互相關懷。像這樣的村落居住起來,不就是很安全,整個村落如同一個家庭,任何人的家庭有什麼問題,全村的人都來照顧他,這就是智慧。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這種啟動愛心又累積心靈財富,讓人人能夠住起來很安穩,這也是菩薩在人間。這必定要掃除見思惑的障礙,若互相有信心,用愛互相付出,就沒有障礙。

信仰,各信各的,佛教有佛教的智慧,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的愛,這種智慧與愛匯合起來,不就是非常和諧的事情嗎?這一切無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、舉止動作中,在我們的意識受納中,一切就是唯心造。

⊙「而諸子等於火宅內,樂著嬉戲,不覺、不知、不驚、不怖,火來逼身;苦痛切己,心不厭患,無求出意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過去,講解《法華經》已經用這麼長的時間形容火宅。

我們前面說在火宅裡面,長者看到諸子在火宅裡還是這樣嬉戲,不知道火已經從四面燃起,這種不覺、不知、不驚、不怖,長者會擔心。火已經不斷逼近了,裡面的人卻還是顛倒,「樂著嬉戲」,以為世間永遠不變,不知道無常在我們的身邊,就這樣在無明中過日子,時間一天一天過去,身體是一天一天的老化、衰邁,卻是不覺、不知,也不驚、不怖。

其實,若等到被火燒到了,無常真正來到時,才來喊苦就太遲了!未來何去何從還是不知道,心還在貪戀中,沒有想要及時出離火宅,衝出這道門。這道門必定需要智慧來啟開,撥開了無明,這道門就開了。

下面這段經文又說,「舍利弗!是長者作是思惟:我身手有力,當以衣祴、若以几案、從舍出之。」這是譬喻大長者的憂慮。

「舍利弗!是長者作是思惟:我身手有力,當以衣祴、若以几案、從舍出之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這段經文的重要,佛陀不斷提醒舍利弗,也是提醒全場的人。因為舍利弗是當機者,大家根機還不整齊,舍利弗的根機啟發了,他就站起來問佛,所以是法華會的代表者,請示佛陀,說出了一乘法的道理。佛陀開始說話時,就以舍利弗為主,其實全場的弟子都要認真聽。

⊙是長者作是思惟:喻大長者憂慮諸子處險境而不出。修學菩提道者,示以大乘,而眾生並不悕求。作是思惟:佛得成道已,思惟所得法妙。

「是長者作是思惟」,那時候這位長者很用心的想。「思惟」是很擔憂,就很仔細來考慮,這是「喻大長者憂慮諸子處險境而不出」,譬喻長者擔心這些孩子還在裡面玩,還不覺醒,這麼多是要如何救?所以很擔憂。

諸子已經處在這個險境卻不想出來,不想及時接受教育。這是慨嘆我們眾生,明明看到世間是這樣,明明在世間受到種種的困難,明知世間是這麼的苦難,卻不懂得接受出火宅大門的智慧法,不會想要修學覺悟之道,也就是菩提道。雖然充滿了險境,但是人還沉迷在這樣的環境中,不懂得趕緊脫離險境。

常常說世間災難頻傳,驚世的災難應該要有警世的覺悟,才能修學菩提道。這就是佛陀所想的,要用什麼方法?大乘法,展開大乘,使所有的人人願意來接受大乘法。

「作是思惟」。其實佛已經成道,脫離三界了,但是不忍心天下眾生還在凡夫界裡不斷造業,惡業共聚了,所以天下四大不調、人禍頻傳,災難已從四面八方慢慢包圍過來了。所以長者,也就是釋迦佛,大覺者最憂慮、最擔心,要怎樣才能使大家真正及時覺悟,這是很重要。

所以,用什麼方法?就是經文上所說,「身手有力」。「身」是譬喻弘誓願力,「手」是譬喻智慧能提拔。這也是表示斷德、智德,這二德就如同我們的二隻手。

⊙依斷智二德:「斷德」斷盡一切煩惱之德,則能說一切解脫妙法;照了真理曰智德,斷盡煩惱曰斷德,即菩提與涅槃。

「斷德」是斷盡一切煩惱之德行,也就是解脫,能夠解脫一切得到妙法;「智德」就是照了真理,我們能體會一切真理。

所以,斷德、智德就像我們人的二隻手,我們的心境在覺悟、寂靜的境界,那就是菩提道。所以,佛陀有那個智慧,有這樣的力量。

但是佛陀只有一個人,也只有二隻手而已,有辦法嗎?當然需要「諸子」。大家要先覺醒,不能只遊戲在方便法中,必定人人要共合為一大乘,要從內心的弘誓願,趕緊立即有斷德與智德,斷盡一切煩惱,啟動真如的本性,這分智慧必定要啟動起來,身心合一,才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度化火宅中的眾生。所以需要發弘誓願,又需要有智慧、救拔的力量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3:52 , Processed in 0.022357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