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446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大火宅燒 思惟救子 (549) 2015-04-22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22 07:40:0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22《靜思妙蓮華》大火宅燒 思惟救子 (第549集)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悲智運用一大事,為眾生苦如悲父,見子稚劣惹禍端,惟正信念弭災難。」

悲智運用一大事
為眾生苦如悲父
見子稚劣惹禍端
惟正信念弭災難

悲智運用,就如佛陀為眾生一大事因緣;就是因為眾生苦,佛就像眾生的慈父,也是三界的導師,如何能使令三界眾生瞭解真理、透徹大法。就像一位慈父盼望著子女成龍成鳳、認真用功,好好曉了這個人倫道理、懂得禮義,這才是人生最重要。

但是,眾生就是這樣幼稚、頑劣、不受教,而且貪玩、躁動,不受規矩約束。這樣的孩子容易去惹來災禍,這是父母最擔心的,所以必定要有不放棄學生的導師,想盡辦法來教育。就像慈悲的父母,不放棄子女,再壞的孩子還是疼愛,這必定要用心設法教育。

唯有正信,要啟發了人人心中正確的信仰。假使信仰偏差了,或者是 接受法的心 比較遲鈍,就是慢慢來,這樣的信仰,諸佛菩薩也是擔心。

所以,在前面的經文有「十子、二十子、三十子」。佛最擔心的是「二十子」、「三十子」,(也就是聲聞、緣覺根性的弟子)。「十子」已經瞭解了、接受了佛陀教育,發大心,四弘誓願,度盡眾生;願意入人群,行四無量心,付出一切,甘願歡喜,這是菩薩心,不只是心啟發了,又是身體力行。

舉一個例,《雜譬喻經》裡面,有這樣的故事。有一個小國家,國王名叫做薩和檀王,仁慈、信仰佛法又發心,將人民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疼惜、厚愛。

鄰國有一位多病且貧窮的人,沒有錢看醫生,就來到薩和檀王的國家,求國王能夠救他。很多醫生看過了,藥也吃了卻都無效。後來,國王集合群醫問:「到底為什麼他的病治不好?」這些醫生共同一句話:「得藥難。」「是需要什麼藥?藥名是什麼?」這些醫生向國王說:「這個藥方,需要世間沒有五毒的人肉來配藥。」

「什麼叫做五毒?」「第一、要沒有貪婬心的人;就是沒有第一項的毒,第二、沒有瞋恚心的人;這是第二 沒有第二毒,第三、沒有愚癡心的人;第四、是沒有妒嫉心的人;第五、要沒有惡虐心的人。若能有一個人,這五項 毒都沒有,這種人的肉來和藥,這樣就有辦法來治療。」

這個國王想一想:這五項談何容易啊!人,多多少少都有這五種毒,這種藥引確實很難。自己不斷思考:是啊!我這一生,信仰佛法,能夠受教、持戒不犯,日日都想著如何愛子民。對人民我不貪,從來不曾對人民發過脾氣,沒有瞋怒的心;從來都很理智,不曾有愚癡的行為;從來不曾對任何一個人有嫉妒心,何況是惡虐心呢?這樣想想,自己就是最好的藥引。

國王思考之後,向群醫宣布:「這個藥引很簡單,從我的身上割下肉來當藥引,這個人自然就有救了。」大家聽了:「千萬不可啊!國王,您是全民的慈父,也是全民的導師,全民受國王的教育、受國王的疼惜,人人幸福,怎能傷害國王的身體呢?」

國王回答:「我只不過捨身體的一塊肉而已,卻能夠保有一個人的生命,何樂而不為?何況我信奉佛法,要力行菩薩道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。看到苦難的眾生,豈能不去救他?」就這樣堅持,從他的身上割下肉來當藥引。果然,病者服藥後漸漸康復了。康復之後,感恩圖報,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國王的身邊,服侍國王。

這段也是因緣,也是譬喻。這種聞法之後,信受奉行,行菩薩道,這實在是身體力行四無量心──慈、悲、喜、捨。

佛陀擔心的「二十」、「三十子」就是獨覺、聲聞;凡是聽佛法的人,若不懂得要啟動菩薩心,這是還未將煩惱真正去除,智慧的法還沒有很入心,所以要過火宅的門,難啊,因為煩惱還很大,惹火燒身。

⊙「復更思惟: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,諸子幼稚未有所識,戀著戲處,或當墮落為火所燒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不能出煩惱的門,如何能夠入智慧的法門呢?這就是前面的經文,「復更思惟: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」,對這些煩惱重重的眾生而言,這個門小、煩惱大,所以無法出那個門,這是因為「諸子幼稚」,雖然是聽法,卻還執著很大。

現在天下間的人,信佛的很多也有在聽法,雖然願意發心,但是內心執著、放不下的人,大有人在。常常聽(到),「因為景氣不好,所以做得很辛苦。最近要再開發新的產品,很傷腦筋。」我就說:「很辛苦啊!事業這麼大,明知現在全球經濟低迷,為什麼偏偏要向前去做這些事,惹來這麼多壓力呢?」哎呀 一句的慨歎:「無奈啊!我也很無奈?」這是大事業家的太太。

對啊,這就是我們眾生,雖然也有聽佛法,但是由不得自己。創新,要比別人更創新,像這樣真的是很辛苦。

這個火宅的門,對這樣而言,實在太小了,因為他的貪欲無止境。儘管他聽了佛法,對欲念、煩惱還無法放下。這就是他的心靈在三界中──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從欲念開始就放不下了,實在很辛苦!

前面的經文,佛陀說:「我當為說怖畏之事,此舍已燒,宜時疾出,無令為火之所燒害。」

「我當為說怖畏之事,此舍已燒,宜時疾出,無令為火之所燒害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雖然佛陀開始是用種種方法,但是這些孩子幼稚無知,還在家裡把火當成很好玩。所以,佛陀開始向大家說怖畏──世間不只是苦,還災難偏多,這種無常災難隨時都會來臨,三大災、三小災不斷包圍過來了。這就是佛陀一開始在火宅外,不斷呼籲:「危險啊!要趕緊出來,這間房子已經受火所燒了,大家應該出來。」

接下來經文就說,「宜時疾出,無令為火之所燒害。」要趕緊出來,不要在裡面被火燒到啊!但是,諸子在大火宅中,還是「迷失戀著」,迷失了理智,還戀著在火宅中貪享受、貪名逐利等等,這種「不求出離」。

⊙諸子於大火燒宅,迷失戀著,不求出離;長者慈父,見子頑愚不求出,何能坐視。正是思惟救子之意。

就像不久之前,北部有房屋發生火災,有人已經跑出來了,又想到他還有東西沒拿,就強行跑進去拿東西。結果,東西沒拿到,人被煙嗆到昏倒,被火燒死了。

像這樣,明明房子已經著火,卻不顧生命跑進去,結果生命休了、東西沒了、房子也燒掉了。現在的社會像這樣的人生比比皆是。這種火宅的譬喻,眾生迷失在火宅中,真的是很多。

⊙火從四面起,宜應速離,長者驚覺,疾呼速出!莫令為火之所燒害。但眾生不聞不覺知,不慮出離,是長者所憂。

所以這個長者慈悲,就像父親看子一樣 這麼的頑愚,不想要求出離,所以這個父親無法安心坐視,所以就要不斷提起思惟,要如何能讓孩子趕緊出來?因為火從四面起了,若不趕快速出,這實在是危險。

所以長者驚覺,疾呼:趕緊出來,趕緊出來啊!不要被火燒到。不斷地叮嚀、不斷地呼喚,但是眾生還是不聞、不覺、不知,連考慮離開都沒有,還是執著、戀著在火宅裡面。

⊙諸子東西走戲視父而已:喻眾生,但自取生死輪迴於三界,於佛所說毫無覺悟也。

「諸子東西走戲視父而已」,孩子在那個地方跑來跑去,父親一直叫、一直呼喚,他卻只用眼睛看著父親。這就如佛陀在說法,眾生聽法,只是聽啊聽,看到佛法這麼好,內心卻不感動,沒有想要接受,就像頑劣、幼稚的孩子一樣。

這是譬喻眾生「但自取生死輪迴於三界」,甘願在三界裡面輪迴,甘願煩惱。這種貪、瞋、癡、驕傲、懷疑佛法的心,就必定要在三界輪迴。明明聽到佛法,卻不肯如法受持,「於佛所說毫無覺悟」,一點都沒有覺悟,這就是在人間的眾生。

這是譬喻我們現在,佛陀所說的五濁惡世,濁氣已經很重。因為是我們人的見解、煩惱,加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生命無常苦短,卻在短短時間造就了很多的惡業,累積到了這個時代,已經是五濁惡世了。這個時候,還不趕緊離開 接受佛法,離開煩惱火宅,還在那裡玩耍,不想要趕緊離開。這是讓人很擔心、很怖畏,所以大覺者為了迷茫的眾生受驚、怖畏。

想一想,我們大家是不是要及時把握,接受佛法、依教奉行呢?自救、救他,能夠天下平安,一定要從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做起,所以人人要時時要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2:49 , Processed in 0.023244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