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506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堅定信根 速出火宅 (550) 2015-04-23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23 06:58:5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23《靜思妙蓮華》堅定信根 速出火宅 (第550集)
创建时间: 2015-4-23 5:10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堪嘆人生,迷戀執著,信根不深,道心難堅,諸法不明,障道礙法。」

堪嘆人生 迷戀執著
信根不深 道心難堅
諸法不明 障道礙法


確實,人生 可嘆人生短暫,卻偏偏有人執著以為生命久長,因而對世間一切,名、利、地位等等,貪無止境,複製著無明惑。你我之間,說不定過去是至親至愛,卻是今生反目成仇。在佛教的經典中,時時佛陀說因果、談譬喻,無非就是要讓我們瞭解,人生不是只有今生此世,還有過去的過去,前生前世,無量劫的時間。

佛陀自己也說,長久的時間,他歷經六道,每一道都有機會發心度眾生。《賢愚經》記載,佛陀的前生,曾經有一世在地獄道,看到受刑的人苦不堪,整輛被火燒紅的鐵車,罪人就在那裡拖著、拉著,不堪苦楚!他願意挺身而出,向獄中鬼王說:「我來替他拖車吧!」鬼王說:「你自己的業這麼重,都還不清了,哪有閒工夫分擔別人的苦呢?」

他回答:「我不忍心看著老人,全身已被燒得焦爛,還要繼續拖火車。我不忍心,我願意替他拖、替他拉。」鬼王怒斥:「你自身難保,還要多管閒事!」一怒之下,便一棍打死他,就這樣脫離了地獄,他也因為這一念悲心,投生到了天道。

佛陀也曾墮落在畜生道,《鹿王經》、《象王經》裡面,也是佛陀前生前世的故事。所以說來,在這六道中,隨我們所造的善惡業,帶著善惡業到每一道去,但是我們這念的善念,你任何一道,只要善念一起,那個惡道的業就能夠提早消除。

就像在佛陀《阿含經》裡面,佛陀向他的弟子就說:「各位弟子,修行要把握在當下,大家要時時提起無常觀。生命是永恆,身命是無常,這個生命在六道中輪迴不息,由不得自己來來回回,這就是不懂道理。所以我們現在懂了道理,要了解生命長遠,活著的時候,可以聽聞佛法,所以要好好用心。過去已經是億數的劫,無法去計量的時間,在這個大地上 來來回回,每一個地方,說不定是你出生的地方;每一個地方,說不定是死的地方。」

是啊!不論是山河大地,東西南北,每一個國家、每一個地方,其實可能都是我們出生的地方,也可能是我們往生的所在。這是表示我們生命的長遠,在這個地面上不斷在輪轉,六道輪迴不息,所以大家要趕緊 用心去體會人生道理,才不會對前途茫然無知。

所以我們必定信根要深、要長,若信根不深,道心就難得堅固;道心若不堅固,所有的法就不能明白,那就會障礙我們的道法。佛陀不斷告誡,這個世間,你若是一迷茫 一下來,一念欲心起,無明不斷複製,遮蓋了出離火宅的門,以及入智慧的心門,這樣二道門,難出也難入,這就是障礙。所以我們必定要及時把握時間,要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這樣才能夠瞭解諸法,才更能夠體會過去的過去,瞭解未來的方向。我們若不知道過去,就無法瞭解未來的方向。

前面的經文,「我當為說怖畏之事」。因為佛陀過去已經用種種方法來教育,弟子們還是不能很透徹瞭解。但是時間告急了,開始就要用怖畏 說怖畏的事情。

⊙「我當為說怖畏之事,此舍已燒,宜時疾出,無令為火之所燒害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就像最近常常告訴大家,四大不調、人禍不斷,全都在這個三界中、五濁的世間,不斷產生起來,使得人生危機四伏,重重陷阱,這就是我們要提高警覺的時候,所以趕緊「宜時疾出」。因為這個房子在燒,三界這個當中「無令為火之所燒害」,自己要趕緊出離,要不然會被火燒到。

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「作是念已,如所思惟,具告諸子:汝等速出。」

大家要趕緊出來,不要繼續待在那個地方。儘管慈父用盡告急的口氣:「趕緊快出來,裡面火開始燒了。」雖然這樣怖畏的事情一直說,卻是還是如如不動。所以作是思惟,開始再向孩子說:「汝等速出。」趕快出來。

⊙「父雖憐愍,善言誘喻,而諸子等,樂著嬉戲,不肯信受,不驚、不畏,了無出心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這段文,這些孩子很頑皮,很不懂父親的擔憂,父親用很懇切的心呼喚,孩子還是不想及時離開。所以長者再思惟:這個方法無法呼籲大家出來,該怎麼辦?再來 再想辦法了。

⊙作是念已,如所思惟,具告諸子:長者悲念,乃為說生死怖畏之事,以促其速求出於三界火宅。

「長者悲念」,這是長者 這位慈父的悲念,說生死怖畏 說了很多很多生死怖畏。

每一個地方都是 我們所生、所死的地方,每一個人都曾當過我們的父母,每一個人都曾當過我們的兄弟姐妹,每一個人都曾是傷殺過我們的人,我們也曾是傷殺他人的人,這種恩恩怨怨、愛恨情仇,彼此之間都有這樣過。就像舞臺上的演員一樣,愛恨情仇,纏綿不休,彼此生生世世就是這樣,這齣戲是這樣演。也許現在大家感情這麼好,下一齣戲卻是你與我之間互相傷殺成恨。

很多的人生,彼此所感觸的都不同。所以,在這長遠的生死中,我們互為恩、互為仇,何況說這個時間短暫,六道輪迴 所以很恐怖!這個世間,到底有什麼是我們能永遠擁有的?全都沒有。所以長者用種種方法「說生死怖畏之事」,用種種的方法來誘引、來譬喻,催促大家要趕緊出離火宅。

⊙汝等速出。父雖憐愍,善言誘喻:此即妙權說,此即說大乘,而無知眾生之不驚不怖如故,不得不用譬喻。

這就譬喻佛陀初成佛的時候,那個心境,自己瞭解覺悟的境界是這樣,希望人人都能夠成佛,希望人人能夠覺悟。但是眾生根機太頑劣了,也是根機很小,如何能夠接受這個大法呢?不得不施妙權,設種種方便權教來適應眾生的根機。雖然是用方便權教,卻也是隱含著大乘真實之法。

大乘真實,就是要告訴大家:人人可成佛,人人本具佛性。這直指人心見性。不過,我們眾生就是煩惱很多,根機頑劣,無法一下子就接受。這是很無奈的事情。

曾經聽到某某大企業家,事業做得很大,世界知名,但是,其實他背負著幾十兆的國際債務。那麼多的債務,要怎麼還呢?不去想這些,一直覺得他還能去開拓、開拓,就是他那念欲心永無窮盡。其實,在國際間佔有一席的地位,到頭來還不是空。世間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的道理,他不瞭解,所以他不知道害怕,不驚、不怖,火已經逼到身上了 還不知道。

人生短暫、世間無常,但是凡夫以為是「常」,佔有天下一切名、利、地位,他以為「常」。但是我們修行者要知道,「常」就是永恆,生命是永恆,捨此身,還有來「身」,身命卻是短暫。最清淨、真常,永恆的命,叫做慧命。慧命是清淨無染著,是我們的如來本性,如來本性是永恆,生生世世,我們就是帶著這個恆常的本性而來。

每一個人內心的真如,這個理是清淨、是永恆。修行者的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,那就是寂靜清澄的境界。但是凡夫的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是顛倒的見解,「無常以為常」,所以造作很多的業。

佛陀的譬喻,到底眾生能瞭解嗎?所謂初發心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。」佛陀也是從一念初發心開始。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我們被無明遮蓋,使內心充滿煩惱。既然我們發心修行,就要去除煩惱,要「總一切法,修一切善」,修一切善生生世世,哪怕是六道中,也要有這念心。恆久都要有這一念──我會成佛;要脫離三界,離開煩惱。若能這樣,才有辦法真正離開三界。所以要「疾取菩提」,趕緊把握時間,好好接受這個菩提之法,也就是覺道之法。

⊙能令眾生疾取菩提,故云具告諸子,汝等速出。下文急捉將還,即汝等速出義。

因此說「具告諸子,汝等速出」。趕緊告訴大家,要趕緊快出來。這就是這段文,我們要把握我們這念初發心。就像剛剛說的,哪怕是地獄道,自己在受苦難,看到別人受苦,他也說:「我來代替他。」這一念心 這就是善良的心,這叫做佛的心,就是真如本性。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這樣才能趕緊得到菩提覺道,這樣才能離開這種 火已經逼近來的地方。

經文接下來說,「諸子等樂著嬉戲,不肯信受,不驚、不畏,了無出心」。不想要出去,戀著在這種世間名、利、地位之中,真的是苦不堪。所以,佛陀無奈,「復思以大乘因行之門示之」。

⊙復思以大乘因行之門示之,而眾生未能起信,即無由起行。

用大乘的法門,你們同樣是能夠成佛,眾生要趕緊回顧你自己,自己的本性有如來真如本性在。卻是眾生用慢慢說的,還是不怕,用趕緊直指人心見性,眾生是不是能夠及時 起那個信心呢?這「眾生未能起信,即無由起行」,眾生信心若不起,自然他就不會要精進。所以必定要有信心,這念信心要深,要很深的信心,所以才能夠趕緊起行,離開這個火宅 三界的火宅。

所以人人最重要的那念初心,啟動了我們的初心,我們就開始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。若能夠這樣,人間為善、造福、結善緣,這就是最近一直向大家說的話,這樣我們那個障的門才能夠打開,沒有障礙我們,我們才能夠直通 諸法實相的境地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2:26 , Processed in 0.02272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