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498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猛利精進勿玩火 (551)2015-04-24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24 07:33:1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24《靜思妙蓮華》猛利精進勿玩火 (第551集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天蓋地載喻大一宅,無量眾生五趣雜居,污濁雜亂貪婪惡源,瞋火怒風嫉能妒賢。」

天蓋地載喻大一宅
無量眾生五趣雜居
污濁雜亂貪婪惡源
瞋火怒風嫉能妒賢


本來天蓋之下、地載之上,萬物共處是多麼的豐富,從開頭時,那就是一間很豪華的大宅,但是我們人就是慢慢 慢慢,在這一大片大地上愈來愈複雜了,所以「無量眾生五趣雜居」,慢慢年久失修了,所有的建物、牆壁,不斷一直剝落掉、敗壞,連梁、柱也是蛀蝕了。

就譬如佛在世時,佛陀的智慧,像那間大房子建設起來時,法是這麼的豐富,供應人人受用,大家來聽法,親近佛法、接受佛法,聽法之後,皆大歡喜,而且身體力行,依教修行。這是佛住世正法時期。佛陀滅度之後,慢慢的 時間愈來愈久了,修行者也愈來愈凋零了,後代的人同樣也是修行,知道佛法很好,要如何讓佛法長久流傳下去?所以就將它像化,那就是建設寺院、造像、畫佛像等等,用手刻文字、印刷,愈來愈多了。變成了「像法」,就是看到很興盛,表面上的佛法。

慢慢地,就是世間的欲念愈來愈多,生活方式不同了,修行者也一樣,在這個時代變遷,佛法修持慢慢淡忘。像法,經文,或者是所雕塑的佛像,也慢慢變成了商業化,就慢慢沒有起尊敬的心,修行者已經與現在的生活都相同了,世俗化了,所以這叫做末法。已經和原來佛陀覺悟之後,他那個心境 接受到天地宇宙萬法真理,智慧覺海 那種的啟發起來, 已經完全到現在 現在是末法,已經都變樣了。這種心境不存在了 ;要去體會這個心境,如何能夠覺悟,這樣的人也已經沒了 很少了。

所以,就譬喻這間房子,沒人好好去照顧,沒人好好去修復,放任它一直污濁、骯髒;沒人動它,這個東西敗壞得更快。我們常常看 慈濟人去向一些老人,或者是病痛的人 家庭,去為他整理,這間房子怎麼這麼破啊, 這間房子還沒破以前,應該也是新房子,新房子住久了,沒有去修理、沒有去照顧。用這樣來譬喻。又為什麼好的房子,會變成這麼破爛?屋裡這麼骯髒?原因可以想見,都是從貪婪、墮落而起,不斷累積了很多,變成了惡源。天地之間這間大房子也是這樣,最近大三災、小三災,地、水、火、風等等,不斷損壞地球,空氣也受污染了。那都是貪婪、惡源,累積造成。

「瞋火怒風嫉能妒賢」,這都是人現在的心理。瞋,發起脾氣來像火燒。怒,像風,火種點起來,風再吹,火與風同時發作。

去年菲律賓也是有這樣,水災加上火災。日本的地震之後發生海嘯,海水急勇上岸,造成民房失火,整個村到處有火災,接著是核能電廠輻射外漏,禍延至今,海面上的污染、空氣的污染、大地的污染。看,這豈不都是人心嗎?災禍一起,這樣同時會合起來,苦不堪啊!

這個例子推及天下,若不是人人不斷破壞山河大地,怎麼會現在的氣候失調呢?怎會有這麼多的污染呢?哪有大地的傷害呢?眾生共業,災禍不斷,所以這個大宅的大長者不斷呼籲:大家要趕緊離開這間火宅,這間大房子已經火從四面燒起來了,危險啊!大家要趕緊出來。

這是譬喻佛陀來到人間,無非是要喚醒人心,應該趕緊去除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,因為這是造成人生險惡的惡源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,「作是念已,如所思惟」。因為長者看到大火已經從四面起了,要趕緊叫大家出來,大家卻還是在裡面 這樣嬉戲作樂,將火當作是好玩的景觀,不知道害怕,所以不想出來。

前面的經文,覺得這些孩子還在那裡玩,不肯相信父親的話,父親在外面一直叫:「趕緊快出來!」但是大家不肯信受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了無出心,不想要離開。這是讓長者 當父親的人很著急。

⊙「父雖憐愍,善言誘喻,而諸子等樂著嬉戲,不肯信受,不驚、不畏,了無出心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再下來這段經文說,「亦復不知何者是火?何者為舍?云何為失?但東西走戲,視父而已。」

到處跑,在那裡玩,父親一直叫,他們只是遠遠看著父親,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火,把火當作景觀,他們沒有看這整間大房子,所以「何者為舍」,他沒有看整體,只看著他的身邊,在玩火。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嗎?所做的事情,都是很危險的事情,卻是人人不知危險。這是沒有看整體,不知、不懂,所以不怕。「云何為失」?我現在擁有這麼多,我的環境、我的理想。這就是現在的人,他在造作危機,自己都不知。

一時物質的享受、名利的享受,不知道後果到底會惹來什麼?這後果,不只個人的事情而已,是全人類的事情。心向著欲念、向著瞋,「我若得不到,我就是不容許別人。」看看現在人禍有多少?多少國家內戰、外亂等等,這都是在玩火的人。

佛陀用智慧,不斷要來救度眾生,所以為人間應機設教,適合眾生所能受持。

⊙此譬喻之意,言佛曾思惟,欲以佛果上之智慧,信受正法,身心猛利,能修梵行。

而我們若聽佛法以後,將煩惱撥開了,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現前,信受正法,依教奉行,要身體力行。身體在修行,心也要修行,所以「身心猛利」。這個智慧真的是力量很大,只要你能啟開你的無明,發揮你的智慧,其實能為天下人做天下事,這也是一念心。

不過我們必定要記得守梵行。梵行就是清淨行。我們的心若不清淨,煩惱撥不開。煩惱就是污濁,污濁就是不清淨,你要清淨就要去除污濁,才能夠清淨。

就像我們人間菩薩,不忍心一群老人、病、殘障的人,家庭的污濁,一群菩薩就親身去為他清掃,為他洗一洗身體,頭髮剪一剪,換上乾淨的衣服。屋子裡也為他清掃乾淨了,牆壁重新粉刷,整個都亮麗起來了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若不用功,去清理內心骯髒的東西,那個清淨的景象就無法現前,所以「能修梵行」,這是很重要。

梵,就是清淨的意思,很乾淨。我們所修的行,沒有污染的行,能夠掃除污染,力行清淨,保護我們的身與心。這是佛陀已經有這分神通力。

⊙神通力:神即心神,謂靜心照物,種種分明,皆隨定力度眾生。

所說的神通力,這不是變化的神通,佛陀就是轉法輪,轉濁為淨,轉惡為善。

佛陀的心神,他從心裡面已經「靜心照物」。心若靜下來,就像寧靜的水面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;一面鏡子若擦得很乾淨,外面的境界都映照在鏡子裡,這「靜心照物,種種分明」,佛陀的心就是這樣。不過,他應眾生的根機,「皆隨定力度眾生」,雖然眾生根機利鈍不一,佛陀的定力,就是靜心照物。雖然外面境界很多,但是這面鏡子還是本具清淨;外面的東西在動,這面鏡子不動。同樣的道理,眾生從長久以來,時代不斷的變動,佛法同樣永遠都是那麼明朗。

道理是永遠不變、永恆不變,但是眾生就是障重,障礙重重。

⊙而眾生以障重之故,其距佛果功德太遙,無由接受。

聽法,有要聽,卻是「做得到嗎?」「慢慢來啦!」「你這樣不對,應該要趕緊改。」「好啦,我會改,我會慢慢改。」慢慢改,經不起外面欲念誘引的速度,所以很快受污染、欲念,很快就拉過去了。

眾生就是受煩惱障很大,那個大宅的門顯得狹小了。其實不是門小,是我們「頭小身大」,意思就是說,你接觸到佛法的心很小,卻是造煩惱的障礙很大,因此無法脫離火宅,無法進入智慧的門。這就是煩惱還很大。

「其距佛果功德太遙」。距離佛果的功德還很遠,所以無法接受佛法。因此,這段文就說,「亦復不知何者是火?」因為我們的煩惱很多,將這個大宅都已經模糊掉了,只看到那些火,好像一個很好玩的景觀,不知道火會傷人。所以因為如此「諸子耽湎沉溺嬉戲,昏眊不知」,在那裡嬉戲 在玩。這個火會傷人,他一點都不知道。

⊙諸子耽湎沉溺嬉戲,昏眊不知,視火好玩似美景,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,不知火來燒身之怖。

「視火好玩似美景」,就好像一個美的境界,看到那個火好像很美,就很愛玩,所以變成了玩人喪德、玩物喪志。這就像只會玩的人,花天酒地、紙醉金迷等等,這種的人,他就喪德,不擇手段得到自己所想要取的。這樣的人已經迷失了清淨的本性,所以玩世不恭,對世間一切不懂得恭敬,這種人容易喪德。

玩物,沉迷在所愛的東西。有的人賭博 很愛玩,沒玩很痛苦。有的人欣賞珍寶,開礦。你知道一顆寶石,是傷害多大的山河大地?卻是很多人愛這樣玩。這種玩物喪志 喪德,其實 這樣的用法,真是不知火來燒身之怖,都不知 這都是我們人生顛倒。

各位菩薩,修行,我們不要做一個「名稱的菩薩」,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發心、身體力行的菩薩,我們要修梵行,心要清淨,入人群中去為人群付出,讓他們能恢復清淨的本性,這叫做轉法輪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3:40 , Processed in 0.023886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