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535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諸子無知 父憂如焚 (554) 2015-04-29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29 07:04:3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29《靜思妙蓮華》諸子無知 父憂如焚 (第554集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天下子女不解父母心,長情大愛永恆緬懷中,諸子無知著塵弊垢識,迷覺一念善惡唯心轉。」

天下子女不解父母心
長情大愛永恆緬懷中
諸子無知著塵弊垢識
迷覺一念善惡唯心轉


知道天底下現在的子女 能夠了解父母的心嗎?現在的生活和過去完全不同,過去是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、五代同堂,總是就是大家族住在一起,彼此之間照著倫理、輩分,這樣的生活。

漸漸地,現在的時代,那就是孩子長大就搬出家庭,父母都留在家鄉。到底孩子的下一代,孫子是否知道阿公叫什麼名字?阿嬤是姓什麼?可能第二代、第三代就已經對上一代的人 一直一直情淡了,親的感覺也已經沒有了。這是現代的生活。

要不就是在都市的人,雖然和孩子住一起,自己若年歲大了,就擔心住在家裡會麻煩年輕人,幹脆自己去住養老院,心裡卻隱藏著那分悲與孤,很孤單。
有的家庭,若是父母身體有病了,無法照顧,同樣必須送他到養老院,讓專人去照顧。這種種的老人問題就很多了。

所以常常說,堪嘆人生苦難多!現在的社會,真的是人倫、道德觀念日漸稀疏了,疏遠了。看到人人的家庭,老人都是在鄉下。要不然,養老院裡多少的老人,問他:「有孩子?」「有啊。」「你怎麼來這裡住?」「不要讓年輕人多添麻煩。」

若想到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,不論再怎麼窮,還是要讓孩子吃得飽、穿得暖;若是較有錢的人,就要拚個事業,以後讓孩子有一個基礎。孩子長大,栽培他,讓他學問再高一點、有地位一點。這叫做父母心。所以,父母、子女的心,愈來愈兩極化。父母永遠都是為孩子設想,子女慢慢就是遠離父母到他鄉去,這是天下現在的現象。所以子女不解父母心,這是現代人,年老了最感覺得到的苦。

「長情大愛永恆緬懷中」。不論他是去住養老院也好,或者住鄉下等等,他的「長情」,永遠都是心掛慮著遠方的兒子、孫子,永遠永遠都在思念著子女。這就是年紀漸長,牽腸掛肚,也同樣是長一輩人的心態。

但是,這些孩子在外面到底都在做什麼?「諸子無知」,離鄉背井,卻是放蕩在外面,這也是當父母很擔心的事情。若說孩子在外面,學業、事業成功,沒空回來探望,這樣父母若遇到有人問說:「你的孩子在外面做什麼?」「在當老師、教授。」還可以向人炫耀。若是孩子在外胡作非為,或者在他鄉失志、落魄,這都是父母最牽掛、擔憂,怕人知道了不光采,這種的心態也是苦。

其實,情與愛,在人間本來就是無常。現在的人就是對父母的情愛容易淡忘。再換一個角落的情與愛,糾纏不清,愛、恨、情、仇,這也是很苦。

看世間的情與愛,很複雜。真的都有這麼複雜嗎?其實是很簡單,迷與覺而已,只是在一念間。走在人倫軌道上,都是善;而人若是脫軌,那就是惡。善與惡,只是一念心而已。惡人心一轉,就從惡轉善;善人心一轉,就從善轉惡。

現在天下之間,有多少是大乾坤不調和,小乾坤,人類亂了心,身心都不健康;心一不健康,身造作的就完全錯誤。這就是現在這個天地之間的人,人與人之間已經大規模的動亂了,都是來自於這個心。多數的人在這個苦難中,看看南非一群有情人,心懷大愛,從去年開始,跨國到史瓦濟蘭、莫三比克,只要慈濟人走過的足跡,步步生蓮。

雖然南非這一群菩薩,自己本身是貧窮、欠缺物資,卻有滿滿豐富的愛心。從今年的年初,莫三比克有了災難,南非慈濟人再次跨國陪伴莫三比克的菩薩去勘災,教他們如何勘災,教他們如何家庭訪問。教了他們之後,他們就開始落實,步步踏實,按照所教的這樣去力行。

水災過後幾個月了,那個環境還是很髒亂,沒有整理。志工經過的地方,有死豬、死狗,很多東西浸泡在水裡發臭。有一位志工維多莉亞,她脫掉鞋子,捲起褲管,走過這片髒臭的地方去關懷居民。那個過程很感動人。她說:「我雖然家徒四壁,無法給苦難的大家有飯可吃,但是我還有健壯的雙腳可以走,我一定每天都來走一走、看一看,至少讓這些苦難人知道有人在關懷他們、愛他們。」

她還說:「我現在若一天不去做一件好事情,沒有去關懷一二個人,總是感覺身心很不安。」這就是一念心,過去是很埋怨,認為你窮我也窮,你苦我也苦,我所需要的,我不要讓。像那樣的過去是「貧中之貧」。現在看到一大群人,每天都很快樂的在關懷別人,那種的心很歡喜。甚至對老人、對病人,扶扶攙攙這樣在關心。

看到這樣的環境,雖然家貧,卻是心富,這種長情大愛,不必是自己的父母、子女,其實所有的人類都關懷,這個大愛已經擴大了,那個情超越了自己的親人而去愛更多人。他們現在常常舉辦「父母恩重」活動,安排子女為父母洗腳,拉近了親子之情。這是前所未見的,在那種貧困的地方,開始恢復了人倫軌道,而且拉長情、擴大愛,這種每一天都心緬懷著苦難人,大家都有這分愛心,慢慢擴大。

所以,迷與覺只在一念間。在這三界火宅,就是要趕緊讓大家覺悟,明白沉迷在這樣的環境是不對的,要趕緊覺悟。要如何轉變這個環境,讓這個大環境能夠平安,火要如何撲滅,人要如何避離著火的地方,如何重建家園,這是最重要。人云「和合為貴」,有和、有合,這個心若和合起來,自然就會互相協力,重建人類的長情與大愛。

前面的經文,長者看到孩子在火宅裡,不知道害怕,還在裡面玩,「東西走戲,視父而已」。

⊙「亦復不知何者是火?何者為舍?云何為失?但東西走戲,視父而已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接下來經文再說,「爾時,長者即作是念:此舍已為大火所燒,我及諸子若不時出,必為所焚。」

⊙「爾時,長者即作是念:此舍已為大火所燒,我及諸子若不時出,必為所焚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就是這樣,我們若不趕緊出去,會被火燒死,要怎麼辦呢?

長者雖然在外面,但是看到孩子還在那裡玩,火來逼身了,還當火是好玩的。父親如何的呼喚,孩子只是眼睜睜地看著,卻不想聽從父親的呼喚。這段經文,當父親的是不是心很難過呢?前面已經不斷作思惟,設很多種的方法,這些孩子還是這樣。

這個時候就是譬喻「佛慈不忍眾生無知耽湎放蕩」。儘管那個父親在外面一直叫喚,大家卻無動於衷。這個火宅已經很危險,若不趕緊出來,一定會被火燒到,這就是長者的心。長者是佛,佛心慈悲,不忍心這些眾生。

⊙佛慈不忍眾生無知耽湎放蕩,沉迷玩物喪志不悟,禍火已起,昏然不知。

雖然佛陀不斷設法來教育,用真實法說話,大家聽不懂,只好用方便法設教來教育,說種種的法。其實佛陀所說的法,真理,是遍及天下一切,無為法化為有為的因緣、譬喻,種種的物 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「四相三理」,用天下有形、有物,這樣來譬喻。

人的生活中有四生: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人類是胎生,又再譬喻到胎生有多少的動物,將這個動物,譬喻我們的人生,看得到的動物受苦受難,佛陀就要說因緣果報;看到人生苦難,佛陀就要說地獄;看到人生飢餓,佛陀就要說餓鬼道;人生富貴享受,佛陀說天道等等。那個因緣果報,在六道中輪迴,讓大家能夠更清楚。用種種來譬喻。卻是聽法的人一邊聽,還未真正覺醒,像夜遊人一樣,「耽湎放蕩」,這樣無知,就是這樣「沉迷玩物,喪志不悟」。

我們發心,應該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還要身體力行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入人群中去,這才是立志、弘願。但是,聽佛法之後,還是一半了解、但是一半沉迷。

「沉迷玩物」,逞自己所欲,不醒悟。『禍火已起』,大家所造作的災禍,火勢已經燃起了。現在的社會,家庭倫理都已經喪失掉了,何況是天下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、明爭暗鬥,這種都只是為了欲,所以習氣難除。ㄓ已經惹禍了,火已經燒起來了,還是「昏然不知」。所以長者說「我及諸子若不時出,必為所焚」,這時候若不趕緊出離,還是會被火燒到。這種是「慈父見子喪德失志」。「喪德」,就是愛玩的人只顧著玩,不想做正經的事情。

就像現在的新聞常常報導,年輕人找工作,要挑較輕鬆的,環境要好的,要薪水再高一點,還要其它很多修件,所以讓他挑一挑,沒有什麼適合他做的工作。你們看,現在的人就只是想玩而已,工作的時候還在玩電腦、上網路。這種無知,喪志玩物,這個德要從何來呢?沒有在修,哪有德?所以已經「喪德失志」了,那就「昏昧如癡」。

⊙慈父見子喪德失志、昏昧如癡,如父憂子心急如焚,疾呼急出。

這是父親很憂心、很擔憂,心急如焚,所以一次一次不斷疾呼。我們眾生若不及時反省、懺悔,趕緊改過,不知今天、明天以後的社會,又是成什麼樣?所以我們人人要法入心,行在法中。時時要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2:23 , Processed in 0.02305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