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431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方便妙權 解脫知見 (555) 2015-04-30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4-30 07:23:4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430《靜思妙蓮華》方便妙權 解脫知見(第555集)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佛心覺海慈父愛,思惟作念救子心,設法妙權說三乘,霍然雲消煩惱除。」

佛心覺海慈父愛
思惟作念救子心
設法妙權說三乘
霍然雲消煩惱除

「佛心覺海慈父愛」。意思是要告訴大家,佛陀覺悟 佛陀的心 包容天地一切萬物,所以我們稱佛陀是「宇宙大覺者」,在宇宙間,佛陀的智慧包含了一切。哪有這麼大的智慧呢?因為他有無限量的愛,所以叫做悲智。悲是慈悲,這種的悲智與宇宙為一體,堪稱為慈父的愛。

這種的慈父與世間父母不同,是譬喻他的愛有如天底下的父母,對再壞的孩子,還是用寬大的心原諒子女,還是不斷盼望、期待他的孩子能夠浪子回頭。然而不論如何,父母心就只是一生一世,為這一生親子的緣而已。但是慈父,佛心覺海,這種慈父的愛是生生世世。

宇宙有多大,佛的心量就有多大;宇宙有多久,佛的覺性就有多久。佛是四生慈父,這種慈心是永恆的,不是像人間一生一世的慈父,而是眾生恆久的慈父,所以他對天下眾生的愛是永恆的。

我們常常說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到底「同體」到什麼程度呢?那就是像自己的身體一樣。佛陀的覺海、佛陀的慈愛,看待眾生有如他身體的一部分,那樣的關懷,因此,眾生的苦,佛陀是體會入心。

眾生不斷地煩惱、造業,業已經累積成共業了。看,世間已經時時發出了警訊,大乾坤災難不斷,水、火、風、地震頻傳,四大不調。所以二千多年前,佛陀的感觸,早已預知「未來」,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。所以他不斷「思惟作念」:三界之內的四生如己子,怎忍心在這天地之間,有這麼多的災難呢?

這都是因為人心濁惡!人間的眾生不斷造作、破壞大地,攫取很多天地間的寶物,不斷開挖大山、土地。原本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球,卻受到人類為了利,不斷破壞。

這還不打緊,一般人就只是想著要如何享受、作樂、嬉戲,儘管父親(譬喻佛陀)在外面很著急,一直喊叫著,要大家遠離火宅險境,卻只是傻傻的「視父而已」,不懂得反應。這表示現在天下眾生被煩惱覆藏、遮蓋了智慧,所以那個反應的智慧很遲鈍,總是這樣耽著。

「設法妙權說三乘」。佛陀不斷思惟,開啟了很多妙權來說三乘,眾生卻還是慢慢來。到現在法華會的時候,佛陀就開始疾呼,「說怖畏事」,開始向世間人呼籲這個世間的可畏、可怕,真的要怖畏了。也向大家說:「要及時覺悟,趕緊回歸真如的本性。不要再做世間的凡夫,在火宅內,不知道四面災難全逼近了。無明就像烏雲一樣,若能夠撥開,煩惱才能去除。」

妙權,「妙」就是真理,「權」是方法。眾生的根機無法直接接受一實相法,我們也有成佛的真如本性,卻不知如何將它顯現出來,佛陀就要用種種的方法。

最好的方法是將「我相」去除,將心胸打開,將天地宇宙萬物,我們都要珍惜;珍惜了萬物,才能夠瞭解萬物的真理。與人最接近的、最能夠感覺的就是人群,我們要走入人群,體會人群的苦難,若能夠這樣,道理才會清楚,所以才能夠「霍然雲消煩惱除」。

⊙「爾時,長者即作是念:此舍已為大火所燒,我及諸子若不時出,必為所焚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所以前面的經文,「爾時,長者即作是念」,這個大宅已經被火包圍,「我及諸子若不時出,必為所焚」,不能再等了,來不及了!不要慢慢地來、慢慢地聽、慢慢地覺悟,不可以。已經沒時間了,該要及時覺悟的時刻了。

下面經文再說,「我今當設方便,令諸子等得免斯害。」

「我今當設方便,令諸子等得免斯害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本來佛陀覺悟之後,想要將他覺悟的心靈境界與大家分享,但是眾生愚鈍,無法很快就接受,所以他不得不運用方便法,來救拔眾生的無明習氣。講方法,讓大家好好趕快自己撥除了煩惱、無明。

二千多年了,到底我們眾生經過了幾生幾世,是不是接受到佛法?接受了佛法,是不是有體解到?所以佛陀不斷設方便。我們就是接受了佛陀的方便法,漸漸誘引,不過 到了現在已經不能漸漸地來了,要趕緊了。

佛陀將要入滅前的七年講《法華經》。佛陀光是《法華經》就講七年,何況我們凡夫,現代人的生活與佛陀的時代不同。所以每天都這樣在說,大家是不是有體會到?災難頻傳,我們要立時把心靜下來,好好考慮如何脫離這個火宅?如何能覺悟佛法?如何才能與天地之間共生息?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反省、覺悟。

⊙我今當設方便,令諸子等得免斯害:長者年邁,急念與子速出,以保安全,免受火傷害。

「長者年邁,急念與子速出」。這個火宅裡面的主人,這位長者已經年邁了,看到孩子愈來愈放蕩,所以他就愈著急。尤其大宅愈來愈破舊、敗壞,不論孩子如何耽著,能夠趕緊出來最好。這是解釋佛陀用他的智慧思惟,要如何設法「拔濟眾生諸著煩惱重障」。

⊙此釋思惟方法,拔濟眾生諸著煩惱重障。昏煩之法,惱亂心神,不能顯發妙明真性,是名煩惱障。

眾生所執著的是什麼?就是欲念;因為無明欲念,使得我們癡迷,有了欲念就會癡迷。看看現在很多的國家,都是在癡迷中,惹來了很多天災人禍,這都是從欲念的佔有心,變成了癡、迷、執著,這種重重的障礙;其實一般人也是如此。

「昏煩之法,惱亂心神」。這個煩惱,就是昏沉,不知道要覺醒,像打瞌睡一樣。聽法就開始睡,睡到說完法了才清醒,這叫做「昏煩」,昏沉、煩惱。這是我們凡夫,對清淨的妙法很鈍,缺少了智慧,對法很鈍、很昏、很煩的障礙。這種煩惱會「惱亂心神」,讓我們的心不專注,雖然在聽法,但是不專心。

「不能顯發妙明真性,是名煩惱障」。我們的心還不很專注,戒定慧「三無漏學」還在漏失,還未很堅固,所以法入心,很快又漏掉了,因此這樣「不能顯發妙明真性」,所以叫做「煩惱障」。

每天的早課,聽完了法,唱誦<回向偈>: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普願業障盡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心就是願消三障諸煩惱,但是日常的生活,我們心裡有雜念嗎?若充滿了雜念,是誰的?自己的。自己的雜念,誰能替你清除?自己清除。

若是自己「願消」,卻不行動、不清掃它。屋裡骯髒了,希望裡面可以乾淨,但是自己不肯拿起工具來清掃,誰會代替你清掃呢?除非菩薩來替你清掃。但是,菩薩只能代替你清掃身外的東西。就像慈濟菩薩常常去幫人清掃家裡,但是,如何能夠清理到人的心呢?不過 唯有菩薩身體力行,自己將內心先清乾淨,然後用愛投入,清掃別人的家庭環境,這樣感動人、去教導人。

所以,「體解大道」、「智慧如海」、「統理大眾」,我們若沒有「體解大道」,就沒辦法消除三障;我們若沒有深入經藏,心中無法就不能成長智慧;我們若不成長智慧,就無法修德;我們若無德行,就無法將煩惱去除,無法度眾生。

我們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必定要時時掃除內心的雜念,將戒、定、慧住在我們的心中,才有辦法真正入人群。

⊙喻佛世緣將盡,三乘行者未盡取得解脫知見,唯恐救拔不及。

這也是譬喻佛的「世緣將盡」。我們一直說來不及、來不及,是真的來不及。看 佛陀出現在人間,壽命八十,四十九年的說法也很快就過了。因為眾生的根機無法直接接受大法,佛陀要與大家分享,那個覺悟的境界是人人本具,卻沒有人能體會到,因此不得不說三乘法,所以用這個三乘法,說了四十年的時間。

但是法從口出,大家聽進去一分的法,再生九分的煩惱,還是在六道四生裡不斷輪迴。這是佛陀很擔心的來不及了。現在的時代,已是五濁惡世,誘引人製造煩惱的機會愈來愈多。愛、倫理的情不斷漏失掉,所以佛陀會很著急。

尤其是到晚年「世緣將盡」,「三乘行者未盡取得解脫知見」,都還是不清楚,所以恐怕「救拔不及」,所以佛陀心也會急。就像那位長者趕緊再設法,要大家趕緊出來。大家若能夠出離火宅,長者 父親的心才會安。

⊙喻眾生失念,貪著執迷於所緣境,而不能明記人初之善,迷失本性,佛心不忍。

「喻眾生失念,貪著執迷於所緣境」,都是在攀緣境界,這個境界 六根緣著六塵,意去取境,開始思惟、開始造作,造了很多的業。這就是凡夫。若是有聽佛法的人,雖然是有聽法,不過還是執迷所緣的境,「而不能明記人初之善」,已經忘記了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因此「迷失本性,佛不忍心」。

各位,佛陀是這麼慈悲,希望孩子能夠通達世、出世間法,能夠有無漏智,自己自度還能夠度化諸眾生。

各位,時間是分秒一直不斷過去,法還有那麼多尚未說。各位,現在的人間,生活中無不是法,我們不知不覺,將它當作身外的事情,以為與己無關。其實,同一片天地,天地間有災難,我們如何能安穩呢?所以我們必定要及時覺悟。度人,當然要先度己。所以要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3:37 , Processed in 0.02250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