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685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無明欲熾 調心為藥 (556) 2015-05-01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5-1 08:06:43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501《靜思妙蓮華》無明欲熾 調心為藥 (第556集)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無明欲熾缺慧水,救世妙法需調心,一切唯心圓覺法,心佛平等大悲心。」

無明欲熾缺慧水
救世妙法需調心
一切唯心圓覺法
心佛平等大悲心


修行不就是要人人調好自己的心嗎?心若沒調好,無明起,那就是很多障礙的門就開了。心若能調得穩定,明智的鏡子就現前,這是我們要時時用心調心。

佛世的時代,在僧團中有這樣的一段故事:

佛陀在給孤獨園,有一群比丘隨著佛陀在那裡修行。給孤獨園周圍的環境很美,到了春天百花齊放,樹木茂盛,又再看到很多的花草美景,真是太迷人了。

有四位比丘一起在樹下坐著,其中一位這樣說:「能夠每天在這個地方有伴一起欣賞風景、山花,就很快樂、輕安自在了。」另外一位比丘說:「若能夠與幾位好友、親人,喝一點酒,彼此之間,稍微唱個歌、跳個舞,能夠這樣歌舞享樂不知有多好。」

另 一個 又說:「在這樣的境界裡,我若能夠有富足的金銀財寶、美服,又有很高貴的車馬,大家看到都羨慕我,不知有多好。」其中一位就接著回答:「若能夠再多一項,有嬌妻美妾在身邊,大家穿得很漂亮,有很好的歌喉、美妙的音樂,在這種的境界裡享受著,豈不是人間最歡喜的事情嗎?在這個地方嬉戲遊玩,人生一大享受啊!」

佛陀聽到了,感覺:難得聞法,難得有心出家,明明身已出家了,這念心卻還緣著種種的境界起心動念,實在太可惜了。

佛陀憐憫他們,就叫他們過來,說:「大家應該要知道人生無常。春天過了,燠熱的夏天就到來,若是乾旱則百花枯萎,到了秋天,所有的樹葉凋零了,世間美景無常。」

還有,若是喜歡這樣成群作樂,要知道再要好的人,終有離別時;若要金銀財寶、一切富貴,要知道世間財物五家共有;若想要嬌妻美妾和一切的娛樂,要知道「愛別離苦」、「怨憎會苦」。人間沒有一項是永恆的,大家要知道,你們現在的思想、現在的心,若再繼續攀緣下去是危險的事情,會引導人人走向憂愁、畏懼,甚至危險死亡的道路。這是佛陀向這四位比丘開示。

所以說「無明欲熾缺慧水」。無明欲若生起,煩惱就熾然火起,就像心地沒有法水滋潤,因為欲火,使整個心地乾燥起來了,這是很危險。

我們最近在說,三界如一大宅,裡面住很多人,人人的散漫心開始躁動起來了,這個心定不下來,引起了三界的大宅已經朽壞了,境界很危險,人在裡面還不知道。像這樣,這間大宅不只是危機,也「俱時火起」,已經四面起火了。這是佛陀警惕我們要趕緊將這念欲心調伏下來,大家要發心救世,將周圍的火趕緊熄滅,或是火勢已經大了,要趕緊離開,這是救這間大宅的方法。

「救世妙法需調心」。這個「妙法」就是調心。佛陀還告訴我們,「三世一切佛,一切唯心造」,我們一切 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諸佛,也是從這念心開始。

所以「一切唯心圓覺法,心佛平等大悲心」。這是一個平衡的法,要如何讓我們的心能夠很平衡、穩定下來,保持清淨的本性,到達了心佛平等的境界,那就要應用大悲心。

我們要知道,天下這個大宅是眾生共生存的地方,人人的心必須完全清淨。現在已經是大乾坤四大不調和的時代,人心善惡雜揉,多數都迷失了人倫軌道,這個時刻要怎麼辦呢?就要趕緊再想辦法,讓大家能夠更加積極地同聲來呼喚。只有一個人的聲音,太微弱了,需要更多人的心,以和齊的聲音來呼喚。唯有這樣,才不會只有佛陀,只有長者一個人,很孤單,所以我們學佛者必定要有這念心。

前面的經文說,「我今當設方便,令諸子等得免斯害。」

「我今當設方便,令諸子等得免斯害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這位長者一再呼喚,孩子還是依然故我,所以要緊急再想辦法,用種種方法來誘引,將已經沉迷在欲念中的孩子,應用他們所歡喜的方法將他們叫出來。這就是慈悲父、世間的長者、出世的覺者,那就是佛陀。

所以下面經文再說,「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,種種珍玩奇異之物,情必樂著。」

「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,種種珍玩奇異之物,情必樂著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⊙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:此釋正說三乘。知先心各有所好、所求心念,喻佛知眾生諸根勝劣智力,更思量其受用法之根器而後與之。

「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」,是在解釋三乘。佛陀將他成佛的境界來與大家分享,讓大家的心中與佛有同等的境界。無奈眾生習氣已經很重,不得不開三乘法。

「知先心各有所好、所求心念」,這就是譬喻佛已經知道這些眾生根機,有很殊勝的根機,也有很頑劣的根機,所以再用心來思惟、來思量,這些人差不多是什麼樣的人?要用什麼樣的法?

這是佛陀不斷觀機逗教、隨機說法,就要隨「各人習性為因,與其自修行為果」。依每一個人的習性,接受什麼樣的法,這是因,再看他們的根機,如何去修行所得到的結果。

⊙又喻各人習性為因,與其自修行為果,得諸功德之所趣向,各有不同。此是如來,先逗其各有所好,說法之機。

上根機的人行菩薩道去了,中根機的人觀四時境界等等,像這樣是各人隨根機「得諸功德之所趣向,各有不同」。

行菩薩道的人內修外行,而中根機的人,所修的行都只為自己內修,「自淨其意」,也是同樣有德,但是沒有像菩薩入人群中弘法,行四弘誓願,有這麼大的果德。所以各人修,各人行,各人得,各人德,這就「各有不同」。

這就是如來「逗其各有所好」,用種種種種的珍寶、種種的貴重東西,在火宅外誘引大家,「看你們要什麼,趕緊過來」,這是佛陀的用心。

⊙人多好樂種種寶貴珍品玩賞之物,貪著欲樂,喻二乘行者唯樂獨善,自利偏執於自法樂。

人人同樣有「好樂種種寶貴珍品玩賞之物」,能玩、能欣賞的東西是多數人所愛的。如有的人看到很好、很喜歡的物品,就想要拿取,一取得就玩物喪志地沉迷在那個地方,不再向前走,不去發揮他本性的良能,只是貪著在那個欲樂境界裡面。這是譬喻二乘行者就是獨善其身的人。

不論是獨覺或是聲聞,能夠自己瞭解天地萬物完全是無常。就像舍利弗停滯在「真空」,但未透徹「妙有」,不知道如何度眾生回歸如來本性。

那些與舍利弗同樣停滯在「真空」道理,這種獨善其身的人,已經透徹瞭解了「真空」的道理,就是自受用,卻沒有體會到佛的本懷是開闊如宇宙的「心包太虛」。這種視三界為己宅,三界內的眾生就像自己的眷屬、孩子一樣的廣大心胸,實在是真「妙有」的境界。

另外,還有「心欲」的聲聞根性者,就如剛才說的那四位比丘,在修行的境界裡起心動念。已經聽佛說法了,心卻還不斷起伏,這都是小乘者,還未真正體會大道理,佛陀只好用種種的法來誘引。

為眾生觀機逗教,隨眾生、學佛者的心欲接受,他到底要什麼呢?所以這個樂,若是二乘都是「唯樂獨善,自利偏執於自法樂」,這是一般修行者對大乘法未入心,還在二乘法的裡面。

⊙上根人本習大乘,名知先心各有所好。種種珍玩,即諦緣六度等法,三界稀少,故云奇異。知覺有情,心必好樂,正投其所好也。

「上根的人本習大乘,名知先心各有所好」。佛已經「知先心各有所好」,這些人過去已經有這種發大心直到現在,這樣根機的人,能夠馬上接受大法,去度眾生。

所以「種種珍玩,即是諦緣六度等法」。「諦」是指「四諦法」,「緣」則是「十二因緣法」,「六度」就是行菩薩道的六種方法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「六度」真的是「三界稀少,故云珍異」,這個法實在很珍貴。

「知覺有情,心必好樂,正投其所好也」。知道這些覺有情,就是菩薩的心必好樂,就用他最歡喜的法,這就是發大心、立大願的人,就是為他們說「六度法」。

修行像農夫在耕田,這個田不能沒有水。看看現在多少國家乾旱,大地的土若乾裂就必須廢耕了。土地若廢耕,五穀雜糧就沒有收成,所以生命就有危機;而我們的心田若廢耕,慧命就會喪失。所以,我們的無明在心裡,像旱地的草乾燥了,一點點火苗就會燃燒起來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智慧的水。

智慧的水 要從調心,心調得好,我們這一面鏡子,就如田有水,映照空中的月,同樣有明月現前。就像一面心鏡,必定要運用我們的大悲心入人群度眾生,當然「苦集滅道」這個四諦法,同時要瞭解到「十二因緣」─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因果關係,更重要的是要行「六度」行。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2:47 , Processed in 0.023326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