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487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菩薩六度去來自在 (559) 2015-05-06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5-6 21:11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2015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菩薩六度去來自在 (第559集)
(法華經?譬喻品第三)

⊙「菩薩人間遊化無礙,淨心意樂利他為上,六度法俱自度度人,凡聖兩岸去來自在。」
⊙「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,種種珍玩奇異之物,情必樂著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六度」譯言為彼岸到。度:為度生死海彼岸到,亦為到涅槃岸之義,其意一。
⊙「而告之言: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,汝若不取後必憂悔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⊙對三乘學人,幸親值佛,得由方便引出,否則貪著於三界火宅。不易出離,為可憂之事而悔將無及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菩薩人間遊化無礙,淨心意樂利他為上,六度法俱自度度人,凡聖兩岸去來自在。」

菩薩人間遊化無礙
淨心意樂利他為上
六度法俱自度度人
凡聖兩岸去來自在

「人間菩薩遊化無礙」。菩薩在人間,遊化來去無礙,這不就是很美妙的境界嗎?

「淨心意樂利他為上」。我們能夠聞佛法、發大心、行菩薩道,能夠在人間不受障礙,隨我們的心境投入人群,度化、幫忙、救助苦難的眾生而無障礙,實在是我們人人心所祈求。心要用清淨心,付出之後,看到對方困難解除了,我們歡喜、別無他求,這叫做『淨心』——很清淨的心,沒有貪求其他。

眾生的快樂、平安,就是菩薩的快樂、菩薩的平安。所以,發菩薩心時時要抱持這一點──歡喜心、無所求付出。若能夠這樣,名稱叫做「六度」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這是行菩薩道的六種條件。

「六度法俱自度度人」。具足這六種條件,就能夠度盡天下眾生種種的苦難,名稱上是在度人、救人,其實同時也是自度。因為我們大家都還在凡夫地,才需要發菩薩心。我們要學佛、學大覺者的心境,必定要從此岸到彼岸,從凡夫地到聖人的境地。從凡夫心能夠體會聖人的心,這中間有一條「煩惱河」,必定要從此岸度過彼岸去。

「凡聖兩岸去來自在」。菩薩道若有這六種的條件,就能夠度──從此岸度到彼岸去,再從彼岸回歸此岸,再度人到彼岸,這樣來去自如,自在無礙。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發菩薩心,在人間有這樣來去自如的境界。

就像佛在世的時候,每年的夏天都要「結夏安居」。這一年,各地的弟子安居結束了,從各個叢林集中到祇園精舍。佛陀看到所有修行的弟子全到達了,很歡喜,就問大家:「大家這三個月結夏安居都平安嗎?」異口同聲,回答佛陀:「平安。」

佛陀又再問:「這三個月的生活有欠缺嗎?」大家還是回答:「沒有,所有生活的物資來自各地護法居士,供應得很充足。這一切都要感恩佛陀的德,能夠讓我們安心修行,能夠讓在家居士這樣虔誠地護法。所以大家很感恩有佛陀的德庇蔭,才能讓我們這麼平安。」

阿難看到佛陀歡喜的聽弟子三個月「安居」心得,大家都充滿了感恩,充滿了法的歡喜。此時,阿難心想:佛陀到底過去與眾生結什麼緣?這麼多弟子對佛陀的感恩、尊重、敬仰,修行者的精進、護法者的悲心這樣來護法,到底佛陀過去是發什麼願、修什麼行,能與這麼多眾生結這麼多的好緣?

阿難忍不住提出來向佛陀請法,佛陀露著微笑,回答:所有的弟子,大家要仔細聽,這要說到過去無央數劫,無法算計以前的時間,從地獄那個時候開始。

地獄的刑具,令墮地獄受罪的人,真的是苦不堪。那時候,有刑具是一輛火燒紅的鐵車,將二個罪人身體的皮剝下,將皮拉長當繩子,綁在鐵車上。獄卒叫他們這樣拖著、拉著。這麼重又是火燒紅的鐵車,若拖不動,獄卒就用棍、用繩索這樣鞭打,很苦啊!

其中有一位撐不住,倒下去了,另外一位看到他的同伴已倒下去,獄卒還繼續鞭打著要他站起來拖車,就說:「由我一個人來吧!我可以多出力,代替他。請您慈悲,放過這位受苦難的人。」獄卒很惡毒的說:「你自身難保,還想要保他人。」怒火一衝,棍與繩同時鞭打他,這樣往生了。

這一往生就到天堂,在天堂裡看到人間,回顧在人間所受的一切,所做累積的一切業力,墮落地獄是這麼的苦。所以,從那時候開始發心了,願意在六道中,來來回回,哪一個地方需要因緣,他就去度。

佛陀說到這裡,叫著阿難:「阿難,地獄中那一位自己在受罪還想要救別人,因而被獄卒打死的犯罪者是什麼人,你知道嗎?就是我,釋迦牟尼佛。我是從地獄那時發心直到現在,六道中來來回回,去來自在,這樣累世行菩薩道。」

這是佛陀說起了發心緣起,從最苦難的地獄道開始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佛陀自覺覺他,自己已經覺悟了還是再發心,不忍眾生在人間造作的一切業力,墮三惡道受苦,所以佛陀提倡「六度」,用這六種的方法救度眾生。

「布施」,你要付出,從你看到一切眾生所需要的,你要發心不斷去付出,就是從這開始。布施還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才能夠禪定、產生智慧,所以「凡聖兩岸去來自在」,用出世的精神不斷做入世的志業,來回自在啊!

⊙「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,種種珍玩奇異之物,情必樂著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還是在這段經文。長者、慈父,不忍心孩子還在這個大宅之中,不曉得要趕緊離開,長者就再想辦法,將這些孩子所愛的東西,設在屋子外面,誘引孩子出來。

所以大聲呼喚:「大家趕快出來,你們若不速出,離開那個火宅,所有的東西就得不到,得不到這些東西大家會很後悔。快出來啊!快出來!」這些孩子聽到呼喚,又有自己最愛的東西在外面,所以「我要趕快出來。」這表示修行各有所好,應他們的根機,應他們所需要。所以,前面先講「四諦法」,讓大家適合根機,能夠接受,後面則講「六度」。

⊙「六度」譯言為彼岸到。度:為度生死海彼岸到,亦為到涅槃岸之義,其意一。

「六度」就是彼岸到;度是「度生死海,彼岸到」,意思就是度過了這個生死海到彼岸去的意思,也就是到涅槃岸。

涅槃就是寂靜,也叫做寂光土。「寂光」是非常光明的境界,也是靜寂清澄的境界,這叫做「涅槃岸」。也就是我們修行能夠從煩惱的心地,一直到達心非常的清淨,沒有受煩惱得失起伏,這是最寧靜心的境界。所以,修行度眾有六種方法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

《仁王護國經》也是這樣說,修行要六度、四攝。一切的行要有四攝法: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。

其實,人與人之間,大家一起共事都是「同事」,只要你認識,只要與你一起做事情等等,我們都有機會度化他,這是大家要努力「同事度」。既然在人間生活,我們應該見人就要度。所做的事情要利益眾生,要有很多人結合起來,一念心為天下人去付出,這叫做「利行」。

「愛語」。我們常常說「佛口所生子」,法是從口出。人人學佛,時時要講佛所說的法,將佛法留在人間。已經將法入我們的心,所以心中有法,開口也是法,勸誘人人能夠發心立願,這叫做「愛語」。我們要不斷布施「愛語」出去,現在眾生最需要的是法水來滋潤心地,所以我們要趕緊「法布施」;而能夠布施給所有的眾生,則需要「六度」、「四攝」一切的行動,這是我們行菩薩道很重要的方法。

再接下來是長者的憂,擔心孩子若不出來,怎麼辦呢?所以用「種種珍玩之物」來誘引。孩子所需要的是什麼?就像佛陀開出種種法寶,應眾生的根機。

⊙「而告之言: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,汝若不取後必憂悔。」《法華經 譬喻品第三》

現在急需向大家宣告:你們若不趕緊出來,不趕緊好好接受一乘實法,以後就會後悔。這是佛陀對眾生,對在受法、學道的人說的話。

⊙對三乘學人,幸親值佛,得由方便引出,否則貪著於三界火宅。不易出離,為可憂之事而悔將無及也。

「對三乘學人,幸親值佛」,若是有幸的人,很幸運得值佛的時代,能夠親近佛,這個因緣我們要很歡喜。「得由方便引出」,因為我們能夠得到與佛同世聽聞佛法,佛陀為眾生開啟了方便的法,循循善誘,要將大家引出來,離開三界。

總是,接觸到佛法與沒接觸到佛法,就是不同。接觸到佛法,若你是聲聞根性,也能夠瞭解佛法因緣果報,有聽到就會較收斂,雖然還無法將內心完全淨化,不過,還是有因緣果報觀,這叫做聲聞。若是緣覺根性,已經很清楚世間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、「空」的道理,他都瞭解,只是現在要趕緊再進一步,除了「真空」,還要趕緊體會「妙有」,明白人人皆可成佛。

我們若不想成佛、不急切的覺悟,沒有決心入人群而不受人群所染著,這樣無法真正得到安穩、解脫。因為,必須再更高一個層次,我們的心境才能夠「寂靜清澄」,否則,光說「我已清淨了。」但是,什麼時候又受到境界牽連,又要再墮落。

我們不如來來去去,與境界一起生活,不會受境界影響我們的心,感受到得失、起心動念,而是能夠心很穩定,所以叫做禪定,也叫做智慧。我們若有這個定力與智慧,就不會受環境誘引,所以學佛應該要好好用心。

大家在火宅中趕緊出來,外面有珍奇的寶物,要趕緊出來取──是法,最珍貴的「一乘實相」的道理,那是能夠脫離三界火宅的道路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2:29 , Processed in 0.023460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