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1544|回复: 0

靜思妙蓮華 得出火宅 無復障礙(562)2015-05-11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5-11 08:23:2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0511《靜思妙蓮華》得出火宅 無復障礙(第562集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大愛無私最安樂,善解純真樂無量,知足少欲不耽著,包容大地最祥和。」

大愛無私最安樂
善解純真樂無量
知足少欲不耽著
包容大地最祥和


各位,愛而無私,這是多麼寬闊的心胸啊!心胸若是寬闊,人與人相處,就是一片的祥和,祥和的人間是多麼安然快樂呢!

當然,不是做不到,只要人人懂得善解,心單純一點,對人、對事用真心誠意相待,彼此對待,互相沒有懷疑,沒有猜忌,若這樣,朋友談心,什麼話都能說,沒有什麼好覆藏,沒有彼此懷疑。看,這樣的人生又是多好呢!這必定要人與人之間,知足、少欲。

我們若知足,自然有餘。就因為不知足,所以常常都怕不夠,有了欲念,那就是貪無窮盡,永遠都是不夠,永遠都不富足。所以,我們人人要少欲,足夠就好。這就是要不貪著,若能無貪、不沉迷在欲念之中,樣樣都是生活在很富足中,這樣我們的心智不是很清醒嗎?

心要廣,不只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,還要心包太虛,天地有多大,我們的心就和它一樣大。山河大地與我們共生存,我們不只愛人,也要愛天、愛地、愛山河。若能夠這樣,不起貪著,就不會去破壞;不去破壞,自然大地就是平安,境界自然那就是最美。

人人若能配合天地自然,以及人間互相關係 那種上下次序,這個倫理都能那麼的自然,那麼的明朗,「明明德」自然我們就「止於至善」,這就是很自然的道理。

看到在緬甸,在農曆七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這三天,是他們傳統的「點燈節」。這三天之中,人人都要去寺院禮佛,或者向父母叩頭禮拜,也要向老師頂禮,尊重師道。

我們慈濟這個因緣,從二00八年五月。那時候,他們有一個很大的颱風,(納吉斯颱風)風雨帶給緬甸大災難,慈濟到緬甸去賑災,濟予物資,同時也將慈濟的精神理念鋪在緬甸。慈濟人發現了「點燈節」這麼好的傳統,有這麼好的禮節,這個因緣就進到學校帶動孩子讀書、入經藏,瞭解人間道理。

所以今年他們舉辦禮佛與敬禮老師典禮,我們慈濟人就帶領這些孩子,將內心所知的道理表達出來,就教他們親手做點心,體驗母親在做家事的辛苦。做好了點心,要非常恭敬的捧著點心,來到父母的面前,跪下來,餵父母吃點心,同時向父母說:「感恩!養育之恩,我感恩。」這樣,母子互相擁抱,母親都是哭了。

有的孩子向父母親懺悔,說:「過去我不懂道理,平時說話、平時態度等等,常常冒犯父母,讓父母操心。」說出了他們的真心話,說出他們懺悔的心聲。父母不曾聽過孩子那麼親、那麼坦承說他的懺悔,表達對父母的愛。父母的心開了,過去對孩子的擔憂,現在知道孩子懂道理了,所以父母安心了。

所以眾生,我們若能夠回歸純真的心,順著道理,順著自然的法則,不就是人人樂無量嗎?人與人之間能夠無私的愛,互相付出,這就是最安樂。平時要懂得善解,人人都是純真的心、純真的人生,隨著人倫道德這條軌道走,不是很快樂嗎?不是很安全、很平安嗎?所以,若要平安、快樂、心無煩惱,唯有知足少欲。

心不要貪著,自然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單純、善良、清淨。若能夠這樣,不就是天地寬了!我們的心與天地一樣的寬大,這就是人間最祥和了。要平安、安樂並不困難,只要一念心 這念心能夠純真、無貪著,這就是最好的人生。心寬念純,天地就都平安了。

三界火宅,是佛陀最擔心的,因為人心複雜,因為眾生煩惱濁氣很重,脫離了人倫道理,所以煩惱就不斷複製。就像在火宅的那位長者,那間大房子已經著火了,讓他不安心,讓他擔心。佛心不也就是這樣嗎?

所以這段經文,這間大房子已經著火了,那位長者不斷呼喚著:「就叫大家趕快出來,裡面危險,趕快出來。」可是很無奈,孩子光是看著父親,不理會父親的呼喚;腦昏、心鈍,即使有聽到,也不知、不覺。所以,父親在叫喚、佛陀在說的法,眾生全都聽而不聞,聞而不知、不覺。這就是我們凡夫,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裡,災難頻傳,還是不覺不知。

這是我們眾生處在這個時代,人人應該要趕緊覺醒的時刻了。所以前文就這樣說,「爾時,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,適其願故」。

⊙「爾時,諸子聞父所說,珍玩之物,適其願故,心各勇銳,互相推排,競共馳走,爭出火宅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已經聽到,也看到了,火宅的外面,曠野間有羊車、鹿車、大牛車,都排在外面,車子上面都裝飾得很漂亮、很可愛,又有種種的寶物。大家覺得:那個東西就是我要追求的。所以大家都急著想要出去。

「心各勇銳,互相推排,競共馳走,爭出火宅」。已經知道,若要出這個火宅的門,就是要將煩惱放下。煩惱排除掉,自然就「競共馳走」,就是大家都精進了,煩惱都去除了,一心清淨,精進向前。

接下來,這段經文說:「是時,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,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,無復障礙,其心泰然,歡喜踊躍。」

經文到這裡,豁然開朗起來了。這些孩子已經聽見呼喚,也看到自己想要的願景,大家已經陸續出來了。

⊙長者深思大宅四面俱時災難起,屢次思惟設法救子。奈何戀著無知,不思出離,今見諸子安隱得出。

長者深思,大宅四面俱時災難都起來了。前面的經文說過,「周匝俱時,欻然火起」。其實,這是表示四大不調,所有的災難都在這五濁惡世之中發生。這個大宅已經是濁氣很重,棟梁都已腐敗掉了,災難從四面開始了。所以,長者已經出離了這個火宅,來看這個火宅,譬喻佛陀已出離生死,來看這個三界的境界,真的是危機四伏。所以佛陀如世間的慈父,不忍心孩子在火宅裡受傷、受害、受苦難,所以用盡了心思,深思:這間大宅已經這麼不平安。所以一直思考要如何來救?一次再一次的思量,一次再一次。

孩子的頑劣,眾生無明很重,還不打算出離這個火宅。出離火宅的道路,排在他的面前,沒有人要選擇這條康莊的大道。不過,佛陀的慈悲,無論如何,這個真實法,一乘道,還是要說。所以在這晚年時,開始說真實法。要看看大家是不是願意來接受?真實法,那就是菩提道,也就是菩薩道。已經看到大家開始接受了、瞭解了。

已經看到諸子安穩得出,在四衢道中露地而坐,已經到安全的地帶了。在曠野上,一條很明朗的大路,四通八達,這是譬喻「四諦法」。

⊙四衢道中:喻四諦法,謂小乘人所依止於四諦之理。露地而坐:安逸而坐,喻以智證於理也。

將過去初聞法的心再提起,人人要很透徹瞭解,「此是苦,汝應知」,大家應該要知道世間是苦;「此是集,汝應斷」,大家要知道,煩惱應該要斷除。所以人人要「知」——知苦、知集、知滅、知道。知道這個路怎麼走,我們才能安穩。這是小乘人所依止的,是四聖諦的道理。

四聖諦,是大、小乘共同的基礎。不過,小乘人是到此就停住了,只是依止在此,依止在「四諦法」的道理中。來到此,他就停止,落地而坐,安穩坐下來,這譬喻他的智,已經證到「四聖諦」的道理,就是到此。

⊙又,持大乘者已入初地,得無住涅槃,斷所知障,伏諸煩惱,故名露地而坐,無復障礙也。

「持大乘者已入初地」。其實「四聖諦」就是我們要入大乘的初地,所以一直在說,苦、集、滅、道,是三乘(者)入佛門的基礎,也是 不只是小乘人所依止,也是大乘要行菩薩道的人,入門的初地。

「得到無住涅槃」,經過到此處沒有掛礙,再向前。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,用無染著的心經過四衢道,那就是已經接受了「四諦法」的道理,經過了這條路,心還是清淨,勇猛精進向前走。所以「斷所知障」,就是那些降伏的煩惱,全部除滅了。這是大乘的學者,就是修大乘法的人。他也是一樣露地而坐,在四衢道安穩坐下來,那就是經過了斷煩惱,很穩定坐下來,這就是大乘者。「無復障礙」,沒有其他了。既然「集」全都斷了,也滅了種種的煩惱、執著,全都滅掉了,現在就是在康莊大路,在菩薩道中,這是大乘道的學者。

所以「四諦法」是大、小乘的基礎,我們必定要知道,必定要修,必定要斷,我們一定要如此。所以「無復障礙」,能夠這樣,就沒有什麼障礙。「其心泰然,歡喜踊躍」。這個泰然,就是這些孩子都陸續出來了,孩子沒有障礙了,父親的心就泰然,心安了,很歡喜。父親的心也穩定下來,歡喜,就是表明長者無憂、無復恐怖。

⊙泰然:謂諸子出離,無復障礙,父心安泰然。歡喜:明長者之無憂,無復驚怖。

其實,我們大家都不要讓佛擔心。我們的心若接受到法,在佛法中按照道理走,自然就能夠心很歡喜、很開闊、很安樂。所以,我們若能法入心,「大愛無私最安樂」,自然我們的心就很開闊、很安樂。有法在我們心裡,看到事情,事事善解;有善解的心,自然人與人之間都是單純、真實的心,時時都快樂。

所以,知足少欲,這就是法已經入心,才有辦法知足少欲。否則凡夫就是因為一念惡生,所以煩惱不斷複製,火宅的門鑽不出去,那就是煩惱還背著很多。現在大家煩惱放下了,真正安然出火宅了,大家平安、自在。不論是大、小乘的學者,都已經在安然的地方,在佛法中精進。所以這種「包容大地最祥和」的境界,若是這樣,佛陀會安心,就像長者歡喜踊躍。

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真的要法入我們的心,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4-21 03:46 , Processed in 0.02338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