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初发心在浦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註冊
搜索
查看: 2278|回复: 0

2015-10-14

[复制链接]

6

主题

6

帖子

100

积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00
发表于 2015-10-28 19:47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151014《靜思妙蓮華》知三界苦修出世道(第674集)
(法華經•譬喻品第三)

⊙「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,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,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,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。」
⊙「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,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⊙「以是方便,為說三乘,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,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。」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⊙以是方便,為說三乘:以智慧方便,擬用適宜,隨根為說三乘,歎三車希有,三轉四諦法輪。
⊙為實施權,有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心三界,了脫生死惑業,乃至聞法者無一不成佛。
⊙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:由是知三界苦,進而斷集。文中: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
⊙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:佛由證法而開示演說教法,即在令諸眾生知三界苦,知苦,才肯修出世聖道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「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,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,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,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。」

三界唯一心
一真法界
心外無別法
唯淨真如
心佛及眾生
三無差別
天地與人間
共如是法

「三界唯一心,一真法界」,這應該大家都能清楚了,因為不斷都提起這個名詞。這不只是名詞,也是真理,也是我們將要追求、能去體會,同時向自己內心自性,去找出了一真法界的道理。

這在一心之中,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每一個人,各個都有這分本來就有,今生有,過去生,過去的無量無量劫以前,我們這個一心,真如本性、一真法界,就一直在我們的內心。但是,是無明將我們覆蓋,我們要相信,甚至要甚深相信,要信得很深,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,防範煩惱不要再來覆蓋。

不只是預防,不要再有煩惱遮蓋我們,不去造作,我們還要再去除,到底我和人與人之間,有人誘引我,誘引我要生氣,我們若能自己警惕:這個人說這些話,這個人這樣在損我、傷我,我感恩,我不能生氣。這叫做防範。不只是不能生氣,唉呀!感恩啊!心存感恩;不只是不記恨,還要感恩。這念感恩心起,那就是無明去除,這個真如本性,就是去除了一分的無明,它就浮現了一分的光明。

我們若能夠這樣,「三界唯一心,一真法界」,無處不道場,沒有人不是法,這全都是法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接觸處都是法。所以,心外無別法。除了我們的心以外,還有什麼樣的法好修呢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接觸以外,還有什麼法呢?其實「心外無別法,唯淨真如」。我們內心煩惱若都去除了,就,是顯出了一分真如的光明。

所以我們心、佛及眾生,心、佛、眾生其實是三無差別。因為佛陀是「三界導師」,佛陀也是「四生慈父」,可見佛陀那個大愛,是包含蠢動含靈。不論大小動物、人物,涵蓋在這個「眾生」,所以我們要用心,去體會生命的價值,原來任何生命都有,含藏著他的佛性在。

所以「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」,都是同樣這個法。佛陀一直要讓大家很瞭解,眾生法,不離世間法,世間法,沒有離佛法,一真法界的佛法。

在《賢愚經》裡面,有這樣這段經文。佛在世時,在給孤獨園,有一天和阿難就出外去托缽,托缽之後,回來了,但是那一天佛陀身著的衣服,他的衣就是破了,這當中,有一位婆羅門,想要來向佛請法。看到佛陀身穿的這件衣服,怎麼破成這樣?,從內心起了很尊敬,但是很不捨,所以他回去找,找到一件毯子,唯一的一件毯子,所以就在這毯緣最好的地方,他將它剪下來,剪一塊就來向佛獻供,供養佛。

向佛說:「我的能力有限,我才只有這一點點的能力而已。佛陀啊!您所穿的這件衣服已經破了,所以我將我這有限的,也是盡量,這分(心意)來供佛,希望能用這塊布,毯布,能來彌補您這件衣服,能夠將它補上去。」佛陀歡喜、接受。

看到這位婆羅門這麼的虔誠,那個供養的心、尊重的心,是那麼的殷切,所以佛陀就為這位婆羅門授記,說:「你這念心懇切殷勤,虔誠的獻供。我向你保證,將來你會不斷修行,兩個阿僧祇劫以後,你就能夠成佛,相貌莊嚴,廣度眾生。」

這個消息開始就傳出去了,那個城中大家就傳:「為什麼這麼微小的供養,佛陀就給他這麼大的讚歎?而且為他授記,未來也能成佛。這到底是什麼因緣?」所以大家感覺,供佛能得到這麼歡喜,這樣一直傳出去了,所以,不論是富有人家,長者,或者是大臣,或者是貧窮的人,大家都很歡喜要來獻供,為佛彌補他的衣服,甚至供養新的衣物,這樣很多人都要來供養。

阿難看到這樣,覺得:這是什麼因緣?佛陀是什麼樣的福,造什麼樣的因,能得到這樣的福?只是一件衣服破洞而已,就能得到婆羅門的獻供,就能得到城裡這麼多人的重視,爭先恐後,一直要來供養。到底這是什麼因緣呢?所以阿難就來請教佛陀說法。

佛陀就說,在那無量劫無量劫以前,有一尊佛,毘缽尸佛,這尊佛出現人間,一位國王,槃頭,這國王他領導在他的國家,人民都很富有。這位毘缽尸佛來到這個地方,安住在這個國家裡,這當中,有一位大臣,他就趕緊去向佛請求,請求說:「佛既然來到我們這個國家,應地主之誼,我應該向佛供養,能給我這三個月的時間,都受我供養嗎?」毘缽尸佛他默然歡喜。因為他有九萬弟子,所以來到這個城市,能夠接受三個月安定的時間,有人能供養,所以他接受了。

國王也知道了,他也是要盡一分心,來向佛請,但是毘缽尸佛回答他說:「我已經有答應了你的大臣,我不能這個時候取消他的供養,來接受國王。」

所以國王就去找這位大臣,和他商量,這位大臣他就說:「國王,您若能夠允許我的條件,您做得到,我就能讓給您。」國王就說:「是什麼條件呢?」這位大臣就說:「首先,您若能保證三個月的時間,我的生命還在?再來,就是您能保證,這三個月之後,佛還住在我們的國土嗎?您能保證,保證我們的國土,在這個三個月當中,都是平安無災難嗎?」

國王就說:「這我怎麼敢保證呢?人生無常啊!這沒辦法啊!」這大臣就說:「既然是沒辦法,還是,我不肯放棄。」國王就說:「不然這樣,你先一天、我一天,你一天、我一天,我們來輪流供養吧!」就這樣,這位大臣:「好,可。」就這樣,一天一天輪流供佛,而這位大臣他不只供飲食,他又再供衣,將佛陀的衣,與九萬僧眾,七條衣,全都普遍供養。

佛陀說到這裡,就向阿難說:「阿難,你知道嗎?那時候那位大臣,就是我現在釋迦牟尼佛。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供養,不只供養佛,還是將佛的弟子,所有的都供養;不只供養三寶僧眾,我還為貧窮苦難人,一切的苦難,盡量去付出、救拔。這是我累生世所造來的福,才能得到眾生一聽,佛有欠缺什麼,大家就踴躍來付出。這就是福緣。」

佛乃是福慧兩足尊。要造福,要有智慧;福就是要與眾生廣結福緣,智慧,就是天地人間一切萬法,就是都要不斷去思考。

前面的(經)文說,「雖復教詔,而不信受,於諸欲染,貪著深故。」

雖復教詔
而不信受
於諸欲染
貪著深故
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很多煩惱、無明,起惑造業,人、事,無不都是困擾我們的心,所以我們才會沒辦法信根很深,信無法那麼深,所以雖然「雖復教詔」,也是「而不信受」。這就是因為欲染,因為很多的欲來染著我們,所以才會貪著這麼深。貪著深就是無明,一個貪字就包括了、涵蓋了,所有所有的煩惱,就是從這個字開始。

下面(經文)說,「以是方便,為說三乘,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,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。」

以是方便
為說三乘
令諸眾生
知三界苦
開示演說
出世間道
《法華經譬喻品第三》

因為眾生沉迷,沉迷在這個欲界裡面,沉迷在這麼多的煩惱中,無明很厚、很深,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便法,來講三乘法。這就是佛陀要發揮他的智慧,所以他要運用智慧方便,開始「擬用適宜隨根,為說三乘」,適宜眾生的根機,所以隨眾生的根機來說三乘法。同時也是讚歎三車,三車就是三乘,這都是很希有的法,法要能夠對機,很不容易,所以「三轉四諦法輪」。

以是方便
為說三乘:
以智慧方便
擬用適宜隨根
為說三乘
歎三車希有
三轉四諦法輪。

意思就是說,要常常讓大家知道,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很多煩惱匯集,造成了很多災殃的源頭,這就 是要用四諦法,不斷不斷地教育。當然,開始隨順眾生的根機,應機逗教,這是佛陀用智慧、用方便,來誘引。

「為實施權」,為了這個真實法,但是眾生不瞭解,他就要施設方便權教。

為實施權
有方便
才能令一切眾生
出離心三界
了脫生死惑業
乃至聞法者
無一不成佛

所以有了方便,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三界──心靈的三界。心裡的煩惱若不去除,你就無法跳脫三界,所以要出離心三界,就是要用種種方便法,才了脫生死惑業。

我們在這個生死中,就是因為有生死,我們才會造這麼多的惑,無明、造業,我們若能對生死能夠很清楚,看開了生死觀,自然我們的無明就會淡化,能夠淡化掉,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慢慢浮現出來。所以「了脫生死惑業,乃至聞法(者)」。聽的人,每個人聽了,因為他無明去除了,聽,就一聞千悟了,能夠瞭解了;能夠瞭解,就慢慢接近佛的境界。

令諸眾生
知三界苦:
由是知三界苦
進而斷集
文中:三界無安
猶如火宅
眾苦充滿
甚可怖畏

再來說「令諸眾生,除三界苦」。要讓眾生人人要知道,三界之苦,才能斷滅「集」,集來種種的煩惱,才能夠真正修行在大菩提道。所以我們經文,過去已經都說過了,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」人生真的是苦,三界無安。

其實最重要的,我們要看重,我們自己這個心靈的三界。心靈的三界,無處不道場,無人不是法,大家要記著,不論是看到人、聽到聲音,不論是什麼,我們要心存感恩,這都是叫做修行。所以「開示演說,出世間道」。

開示演說
出世間道:
佛由證法
而開示演說教法
即在令諸眾生
知三界苦
知苦
才肯修出世聖道

佛陀經過了苦行,經過了訪視所有的外道教,瞭解了,九十六種外道修行的方法,之後他去除了修行那種不正確、那種邪知邪見、不人性的修行方法,他開始粹煉出另外,真正是精密的修行方法,然後靜靜與天地自然之間,好好靜思默慮,好好來想,所以他覺悟了,覺悟了宇宙天體萬法道理。這真理稱為天地間的「大我」,這就是真理。

所以已經是證悟了這個法,所以開始想要,如何讓大家都一樣能夠成佛,這就是佛陀證悟之後,那個內心本懷。但是再思考,眾生的心思複雜,煩惱覆蓋,哪有辦法將那個,深埋在煩惱中的真如,啟發出來呢?


所以要設教,用種種的教法,要讓我們知道,人人本具真如清淨的本性。所以「開示演說」教法,就是為了「令諸眾生,知三界苦」,所以,一直一直要讓大家知道,苦啊、苦啊。既然是苦,要趕緊用心受法,瞭解出離的方法,所以知苦,才會願意要修行,願意修行才能出離三界的苦難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註冊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晨钟起

GMT+8, 2025-3-20 00:33 , Processed in 0.023721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